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林晓辉:推动香港成为培育人才和输出人才的中心

2023-03-07 21:23:38大公网 作者:毛丽娟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7月1日在港重要讲话指出,当前香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更大作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伟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林晓辉受访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港澳人才发展搭建了平台、拓展了空间,有利于推动香港、澳门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图为林晓辉在全国两会现场

  林晓辉在《关于完善香港引才政策措施保障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指出,大湾区一体化的关键是让人才真正流动起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引导各类人才向大湾区有序互动,以人才科学分布来加快湾区城市融合,提高大湾区城市发展动能,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香港统计处2023年2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底香港人口临时数字为733.32万人,与2021年底740.15万人相比,减少6.83万人。2022年,香港出生人数为3.25万,死亡人数为6.21万,自然减少2.95万。同时,疫情及政治环境等影响香港的人才流入,尤其是持有短期工作签证、进入许可的人士,形成一定的人才缺口,极大阻碍了大湾区的人才流动。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报告提出不少突破性举措,并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延揽人才,包括: “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签证期2+3+3年抵港两年不强制工作;成立人才服务视窗,向来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援。

  林晓辉表示,除了吸引人才的一系列政策,也应该推动香港成为培育人才和输出人才的中心,形成良性循环,以进一步建设大湾区的国际化人才库。经过调研,香港的人才流动存在以下问题:一、获取香港永久居留权门槛较高,打击人才留港意愿。二、香港的人才结构以商务贸易、金融、法律、航运和零售业为主,产业人才结构不均衡;人才流出比率大,形成人才缺口,尤其是科技人才缺口巨大,缺少联通内地和国际市场的人才。三、香港人才发展空间有限、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降低了青年到香港发展的意愿;资历互认也困扰内地和香港人才合作交流,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引进和发展。四、粤港澳三地合作不够紧密,抑制了人才流动的积极性,存在着包括三地之间的税制冲突明显、资格互认机制不完善、公共服务衔接尚未建立等问题。

  对上述问题,林晓辉有如下建议。一、移民方式多元化,包括但不限于教育移民、技术移民、创业移民等方式;同时向美澳、新加坡等西方主流国家看齐,缩短香港永久居留权获取时间,建议从7年缩短至5年,并要求第五年的时候,已经在香港居住三年以上可以转为永久居民。

  二、推出陪读签证,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中小学生来港就读,给予合资格家长来港陪读签证,允许其在符合特定条件前提下在港就业,从根本上解决香港目前及未来生源不足问题,同时缓解部分行业的劳动力短缺,而在港受教育的海内外优秀学生亦可成为香港长远发展的后备力量 。

  三、建设“9+2”人才工作协调委员会;把香港建设成大湾区的国际人才核心区,并设立“大湾区人才工作办公室”,负责湾区内人才工作决策部署及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服务工作,为推进人才一体化运行搭建统一的协调平台,以促进香港的人才流动平衡,未来可将香港打造成为海内外科创人才发展深造的前沿和首选地点。

  四、推动粤港澳三地“社保+医疗+教育”互认互通,畅通人才服务衔接渠道;五、推广大湾区地区人才执业资格互认制度,盘活三地专业人才资源;六、希望中央支持国家教育部加快与香港探索副学位资历互认的可行性、进一步扩大副学位内地升学的学校数量以及内地和香港相关部门能加快资历互认的步伐,让两地不同行业的人士都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七、建议香港特区政府为全球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就业指导、配套和支持,提高持有IANG签证青年的比例,可以把香港打造成为人力资源孵化中心,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