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下午,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稳增长、稳就业等话题进行大会发言,积极建言献策。留心观察可知,“稳”字当头的一系列话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着墨最多的部分,亦是代表委员参政履职中热度最高的议题,充分表明“稳”是今年两会的基调,更是新一年各项工作的基础,其背后蕴含的是中央统筹兼顾、科学谋划的战略考量。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将近90个“稳”字,为历年之最。报告提出5%的GDP增长目标,也略低于此前外界预测。有外媒因此评论认为,中国政府态度审慎,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事实果真如此?
不可否认,当前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正在提升,而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显而易见。但强调“稳字当头”,恰恰是因为中国政府不为内外部挑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慌了心神、乱了阵脚,而是优先考量如何站稳脚跟、护住命门,通过未雨绸缪和先期筹划,分解挑战,缓释压力,危中寻机。
强调“稳”,就说明不追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放眼长远和根本,既做到发展速度的“稳”,确保面临经济增长周期波动时,有能力实施跨周期、逆周期的调节;更要做到发展质量的“稳”,不单纯追求GDP速度本身,坚持以质取胜。
我们看到,中央政府部署今年各项工作时,除了强调“稳增长”,对“稳就业”、“稳收入”、“稳物价”等也给予高度重视,其政策意图就是希望以“稳”字当头、“保”字托底,通过稳民生、稳民心,来实现稳经济、稳社会。
但必须留意的是,中国政府强调的“稳”,不是消极无为的“稳”,而是积极进取的“稳”,是坚持“稳”和“进”的辩证统一,以“稳”求“进”,以“进”谋“稳”。在稳住宏观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强的硬招实招,着力解放和激活生产力发展的各种要素,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由此可见,以强调“稳字当头”的表象,来推测中国对未来动摇信心,不过是对中国经济顶层设计中的“辩证思维”读不透、看不清。实际上,把“稳”摆在承载“进”的基础性地位,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正是为了使强国进程之“稳”稳如泰山,使强国进程之“进”进退有据。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相信在保持战略定力与追求战略进取的谋划推动下,中国经济将继续展现长期向好的发展韧性,汇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国号”巨轮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上破浪前行、行稳致远,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大“稳定器”。 郑曼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