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专家分析/“心理代偿”还是“兴趣消费”?

2023-07-07 04:03: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限量、限购、仅旗舰店有!”在各大社交平台刷爆的限定款泡面桶、奢侈品牌联名帆布袋,通过营销手段制造热度,被赋予“天价”,甚至引起了监督部门的介入调查。近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南山监管局介入调查前海山姆销售的“天价”“网红”泡面桶,虽然未存在恶意加价行为,相关部门仍发布消费警示,呼吁理性消费。无独有偶,为了一只印有LV logo的帆布袋,年轻人甘愿顶着烈日和暴雨排队几小时买书,却转手就把全新未拆的书挂在閒鱼上出售。

  对此,有些网友认为,这样的做法只是跟风、噱头,难以理解。而另一些网友认为,自己购买就是看中其社交属性,“就是图个好玩”。

  福田区莲花街道心理咨询师黎老师说,这些“买椟还珠”的产品之所以短时间能够火爆全网,某种程度上也是琢磨透了当下年轻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用合理范围内的消费实现跨越消费阶层,达到消费升级的感觉,给消费者带来短暂的“心理代偿”效应。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以取悦自我、提升幸福感为消费核心的“兴趣消费”时代已经到来,他们购买商品不再只为满足实用需求,也更多地关注商品的个性化特征、商品附加情感价值、文化内涵等。

  大公报记者郭若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