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中国野象出现“婴儿潮”,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成果。图为野生亚洲象在云南江城县稻田觅食。\新华社;右图:刁发兴(中)和队友在通过手机中的“亚洲象预警”APP查看野象踪迹。
【大公报讯】据新华社报道:当前,云南省野生亚洲象数量已达300多头,主要栖息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临沧市。每年7、8月,亚洲象大批量进入普洱,与亚洲象几乎同作息的亚洲象预警监测队变得更加忙碌,刁发兴是其中一员。今年48岁的刁发兴2016年加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亚洲象预警监测队伍,7年来为野生象群保育工作默默奉献,运用高科技助力打造亚洲象繁衍乐园。外国学者评价中国保育成果说:“对于亚洲象来说,没有比中国更安全的地方了。”
2011年,18头亚洲象从邻近的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来到江城县,随后定居下来,当地野象最多的时候一度达到70多头。2016年,江城县成立了亚洲象监测队,对野象活动区域24小时不间断监测,并运用“亚洲象预警”APP地图精准定位,及时向村民通报野象踪迹。监测亚洲象还不时伴有危险,这几年,陆续有队员离开。当年的“老队员”,如今只剩下刁发兴一个人还在队里,担任队长一职。
赶在百姓干活前找象发预警
7月19日深夜,刁发兴驾驶皮卡车熟练地穿行在黑夜中的山间小道上,不一会儿,抵达了曼克老村所在大山的边缘。他的队友李江伟和方爱明刚从牛棚里出来,操作无人机升空。“下午有8头象在这附近,离村寨太近了,我们要找到牠们。”刁发兴小声说。
无人机升空之后不到一分钟,遥控器显示屏上出现了几个红色的亮点,几头大象在一片农田中“大快朵颐”。“怎么只有7头!”李江伟有些着急。“附近找找,应该不会走远。”刁发兴对李江伟说。不一会儿,操作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红点。“原来躲在这里!”刁发兴把画面放大,一个大象的图像出现了,“牠在吃芭蕉,距离我们不到50米。我们今晚要一直观察牠,看看牠会不会从别的方向绕到村里来。”这一天晚上,刁发兴和队友一直守到凌晨1点多,直到看着那头大象移动到离村寨比较远的河边玉米地里,才如释重负地结束工作。
四个多小时后,刁发兴回到深夜里监测大象的地方,操纵无人机寻找大象。“要赶在老百姓出去干活之前,把象找到发出预警,让老百姓知道哪里能去哪里不能去。如果象走到公路上,要把路两头堵了,不能让车、人进去。”刁发兴说。
除了早出晚归,还伴有危险。有一次下大雾,象的位置无法确定,刁发兴骑着摩托车到山上去找,竟然骑到了大象群里。”差不多从大象肚皮底下骑进去了,牠反应过来追我已来不及了。”“一般人干不了,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然后还要有责任感。像你要赚钱啊什么是不可能的,工资就那么点,所以还要有点奉献精神。”刁发兴说。
2021年,“短鼻家族”15头野象的北上故事引起全球关注。象群最终在人们护送下,平安返回牠们最初出发之地。对象群踩踏作物、偷吃玉米、破坏房屋等行为,亲历的村民保持极大爱护与宽容,绘就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美好画卷。“对于亚洲象来说,没有比中国更安全的地方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西班牙籍科学家阿荷穆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评价说,中国制定了非常好的亚洲象保护政策,成效令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