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月28日,某研学团的导师带着孩子们在北大东门门口等候进门。\大公报实习记者岑嘉怡摄
“数千元‘清北研学游’连校门都没进去”“说好的故宫游变成了天坛”“来自名校的导师可能是冒牌货”……近期,内地暑期研学游持续升温,7月份研学旅游搜索热度更是上涨逾200%。作为“教育+旅行”的全新模式,学生研学热情高涨本是好事,但在蜂拥而至的追捧之下,各种奇葩的研学乱象正在不断滋生。大公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机构吃准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打着研学的幌子漫天要价。行程安排方面,很多机构临时找“平替”,研学“货不对办”,或是“游而不学”,根本无法兑现承诺。此外,有些参团学生还遭遇了导师素养良莠不齐、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如何及时规范研学游成为当务之急。\大公报记者 江鑫娴、实习记者岑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