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刘占强(左)把艺术比作成一种素养,而非单一的能力,是培养自身审美观的过程。\大公报记者乔辉摄
玉米地、油菜花园……远远望去,内蒙古包头市东达山艺术区被大片田地包围,艺术氛围与乡土气息形成强烈的反差。刘占强在16年前回到家乡,与另外三位艺术家一同入住东达沟村并创立工作室,逐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扎根此地,刘占强希望能用文化来助力乡村发展。\大公报实习记者高跃星、黎鸿业、曾楚龙、孔德婧包头报道
“艺术从来都是自发聚集的、抱团取暖,不是有规划性的。”刘占强表示,东达山艺术区于2007年时由部分艺术家发起建立,是一种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如今,国家政策支持乡村振兴,刘占强在坚持十多年后,东达山艺术区于2016年获当地政府提出打造文化综合体的规划,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艺术家的涌入。
乡村是有力量的
刘占强于199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自称是农民的儿子,后来拿到了当时令人向往的城市户籍,“现在又变回了村民。”在他看来,在家乡能找到内心的安详,“回到出生的地方,是有力量的。只有找到了自己,别人才能找到你。”
“真正的艺术,是对内心的释放,不是为了迎合外在的市场。”刘占强把艺术比作成一种素养,而非单一的能力,是培养自身审美观的过程。他续说,谈钱就不搞艺术,搞艺术就不谈钱,因此会为自己在内心画出一道窄门。
在刘占强看来,艺术并非是一种仅限于特定技能或天分的领域,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感知世界、理解自我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其实,艺术也可以是我们欣赏日出日落的方式,是我们品味美食的过程,是我们倾听音乐、阅读诗歌的感受。
“艺术灵感是自然而然、是自然生长的东西。生活是容不得杜撰的,但是可以艺术加工。亲身经历的更有民族感、血肉感。”在他的创作小屋里,有一棵漂亮的向日葵悬挂在房梁上,与他亲近的眼神相糅合,竟有了一幅画的美感。
民间艺术舞台广阔
在与刘占强的访问中,学子们感觉他谈的仿佛不是艺术,而是人生。“人生就如同坐过山车,起起伏伏有高有低,在低的时候不要气馁,因为高点要来了;在高点的时候也要随时有跌下去的准备。”他说要摆好心态,才能平和地去面对下一个未知的事情。
奇妙的雅俗融合,带来别致的感触,为民间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为艺术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给更多的民间艺术家带来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