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花花绿绿、维妙维肖的面塑,令学子眼前一亮。\大公报实习记者林渲楠摄
东达山艺术区邢茹面塑馆内,花花绿绿、维妙维肖的面塑令人眼前一亮,这也是随着“走西口”来到内蒙古的非遗文化遗产,是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麵等为原料制作成各种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据了解,面塑溯源于汉朝,制作时要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这么精细的刀工需要很多耐心,虽然你们看起来是艺术品,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手艺人刘老师说道。
摆枣山、爬娃娃、送麵锁,是面塑中最常见的作品。艺术区讲解员介绍,三种作品分别寓意金山、银山、粮食堆满山;家里人丁兴旺、孩子活泼健康;以及寓意保佑孩子平安长大、长命百岁。
在工作室中,不少学子发现这些摆放已久的面塑作品竟然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工作人员指出,这是经过了一代代面塑手艺人不断探索、试错、钻研、改进而得,也因此广受中外游客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有不少外国游客称其为‘中国的雕塑’。”\大公报实习记者马诗莹、林渲楠、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