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留存记忆/铭记历史是为了走向更好的和平

2023-08-12 04:03: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纪念馆内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大公报实习记者朱文豔摄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每隔12秒就能听到流星从高空坠落的声音,这意味着南京大屠杀期间每隔12秒就会有一条生命消失。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后,展开了长达6周的大规模屠杀,30万手无寸铁的同胞惨遭屠戮。

  每颗流星、每本档案都代表着南京人民的鲜血,每处碑刻、每粒砂石都昭示着遇难同胞的曾经。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王山峰表示,纪念馆的建立,非但为留存史料,更是为留存记忆。

  1982年,日本文部省审订通过的历史教科书将“侵略中国”的记述改为“进入”,这一美化侵略历史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南京人民的义愤,他们纷纷写信给南京市政府,要求将“血写的历史铭刻在南京的土地上”。1983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开工建设,其地址就位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

  如今纪念馆包含三个基本陈列,共展出近4000幅照片,9992件各类文物,262部影像资料,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日军“慰安妇”制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从2014年12月13日起,纪念馆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

  据悉,近年来每年前来纪念馆参观的观众多达800万人次,其中包括大量外国观众。王山峰说,前来纪念馆参观的外国人中,又以日本人占比最高。“日本人但凡愿意来的,都是想了解这段历史的,或者本身是有忏悔之心的。”王山峰说。

  王山峰指出,在纪念馆的土地上,中国人的博爱精神与对和平的向往悉数体现,在留言板上,“铭记”与“和平”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而外国游客,无论来自何地,也都表达了对和平的祈愿和对历史的反思。他说,在对和平的呼声方面,世界人民的心意是共通的,铭记历史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为了走向更好的和平。

大公报实习记者

张鑫冉、吴昊明、黄雯、李卓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