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文物流失与返还问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长期从事中外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研究的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曾表示,国际上的文化遗产大规模流失源于数百年来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迄今文化遗产非法贩运仍是仅次于毒品走私和武器走私的第三大非法贸易。因此,文物流失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当前中国追索非法流失海外文物的主要方式包括:依法追讨、商业回购、政府间外交谈判和捐赠。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曾表示,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为保护文物、促进流失文物返还陆续制定了一些国际公约,主要包括:《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及其议定书、《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与《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等。但是,利用既有国际公约追索文物,主要面临条约无溯及力、约束力有限等难题。
不过,趋势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国家文物局相关人士介绍,目前追索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好。依据相关国际公约精神,中国已与美国、瑞士等20余国签署保护文物遗产双边协定,如中美两国的双边协定明确,唐代(公元907年)以前的文物以及具有250年以上历史的雕塑和壁画等文物,美国海关一旦发现没有中国合法出境证明,就会扣留并返还中国。中国还于2014年主导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国诉求的《敦煌宣言》,坚持呼吁历史流失文物应回归原属国,为完善文物返还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