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9月19日,景迈山翁基古寨的布朗族茶农玉炳在古茶林里采摘秋茶。\新华社
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在沙特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这是全球第一项茶主题世界遗产。千百年来,“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造就了这一片展现着中国古老生态智慧的“活态遗产”。\大公报记者 谭旻煦
这项新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由5片古茶林,9个布朗族、傣族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护林共同构成,这里虽然生长着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保存比较完整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林,但其实这并不是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要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反映了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充分尊重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现了山地环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而遗产构成要素中的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方面,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10%茶树树龄在100年以上
从写着“景迈山古茶林”入口进入古茶林,首先抬头望见的是参天的大树,以及茂密的森林,这里的居民很自豪地说,“一直以来森林的样貌没有改变,只有大树越长越高了,林子越来越密了”。在古茶林里,现在有900多种植物,以及大量的动物。
专家介绍,景迈最古老的茶树已经有300多年,茶树树龄在100年以上的能占到10%以上,这算是一个很高的比例,先民们来到这里以后,没有漫山遍野把树全砍光了去种茶,而是在村子周边一定的范围里面,一片一片地去种,所以现在还留下来了5片非常完整的古茶林。
林下种植 与自然良性互动
在林子里,先民们都是进行林下种植,就是说保留了大部分的乔木,在乔木之下种植茶树,由此形成了现在看到的高处有乔木,中间有茶,底下又有草本的立体的群落结构。这种结构实际上很好地利用了生物多样性来抑制病虫害,同时又能互相提供养分。这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一个成功例子。
普洱茶祭茶祖习俗传承人苏国文老人今年已经77岁了,他说,景迈山各个世居民族村寨,都保留了许多自古延续下来的文化,比如靠近村寨的山顶被视为神山,受到严格保护。古茶林、分隔防护林和村寨则分布在海拔1200米至1600米之间,种植粮食和蔬菜的田地,在海拔更低的区域,要避免开垦和种植过程中对古茶林的干扰等。
每个村寨都对茶有着久远的崇拜和信仰,每年都会举行祭茶祖的仪式,这是景迈山维持社会秩序与强化茶农道德规范的传承。“我们要在祭祀仪式上兑现对茶祖的承诺,并对祖先神和自然神做出遵守道德规范、信守诺言的宣誓:保护好古茶林生态环境,保证不让个人信誉蒙受污点。”现在很多村民依靠种茶製茶卖茶改善了生活,他们也都明白,只有保护好才能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