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科技与传媒大咖就数字素养与技术提升进行交流。\受访者供图
9日,由中国作协主办,大公网、快手科技协办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论坛”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举行。与会嘉宾聚焦数字生活、数字创新等场景,深入探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实践与方法,为不断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贡献智慧。
AI无法替代有温度的写作
“人工智能时代,媒体何为?”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吴德祖在主旨演讲开场就抛出了这一问题,“今年杭州亚运会,一位朋友发给我一张图,那是1932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只能派出刘长春一人参赛,《大公报》写道‘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这段话、这张图,有无奈、有悲壮,以及深沉的、催人的感动。”
“这样的文字,浸润着爱与痛的情感,AI写不出。未来,也仍然需要。”他认为,AI无法替代有血有肉的新闻人。“数字素养的普及,使我们逼近媒体的本质:用思想和有价值的信息,传递有温度的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甚至改变世界的力量。”
他坦言,中国网民数量占全世界20%。但在国际互联网上,英文内容占据压倒性优势。“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在很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港大、港科大等高校都是全英文授课,中英转换、繁体字简体字转换、普通话粤语切换,随时随地同步进行。可以说许多港人本身就是一个高级的交叉语料库。”
他说,作为海外华文媒体,作为处在中外文化交汇前沿的广大港人,用一种智慧的、自然语言的方式,把世界“翻译”给中国,将中国“翻译”给世界,为汉语、中文打牢新世界知识再生产的地基,提供及时、靠谱、优质的内容,既是优势,更是责任。“中国为全世界提供了工业品,提供了‘中国道路’的可能。建设一个‘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我们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吴杰庄、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杨莉珊、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冼汉迪、香港冯氏集团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张正才等也结合香港经验与自身感受,从缩小数字鸿沟、个人私隐安全保护、数字人才培养等方面分享了见解。
大公报记者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