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左)深中通道主桥之一的“伶仃洋大桥”桥面铺装刷新单日“世界纪录”。\受访者供图;(中)6月8日,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将E23管节和最终接头浮运至安装现场。\新华社;(右)深中通道正加速建设,拟明年全线建成通车。图为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进行钢桥面铺装。\受访者供图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工程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预计于28日实现贯通,这意味着深中通道主线全线即将贯通,迈向2024年通车的收尾工程阶段。28日,深中通道举行主线贯通暨收尾工程建设动员会。当天,随着海底隧道管内压舱混凝土浇筑完成,标志着海底隧道实现贯通。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后,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约20分钟,成为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与其他通道形成“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构筑大湾区超级城市群。\综合南方网、大公报记者方俊明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其中,沉管隧道长6.8公里,分为32个管节和最终接头,分步安装。每节标准沉管重达8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航母的重量,立起来就是一栋55层的大楼。首先把巨型沉管运来,准确放进几十米深海底的基槽,然后使它与前面的管节严丝合缝地首尾对接,还要安全使用100年。
毫米级“海底穿针” 领建世界标准
深中通道拥有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为超大跨度、深埋、特长沉管隧道,沉管规模属当前世界罕见,工程建设难度极高。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透露,北斗系统助力深中通道“海底穿针”,沉管隧道每节沉管实现了毫米级对接。据悉,为引入北斗的力量,建设团队在陆上、海上、沉管上反复做了上千次试验验证,最终形成方案。由船上的北斗卫星天线和附近的参考基准站配合,对沉管进行差分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比世界现行厘米级标准更严格。入水后,沉管隧道在水下的位置、姿态清晰显示在屏幕上。
同时,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牵头承担“复杂海洋环境下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关键技术”项目,在设计、施工、检测及关键装备进行了系统性革新,创造了沉管安装连续6个月每月2节的世界速度、40米水深毫米级对接的世界精度,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沉管隧道建设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而“深中通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预制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项目技术成果也推动了中国沉管隧道建造技术的进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研究成果还已纳入交通运输行业相关标准,有效填补行业空白,未来可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撑。
专家倡做好新规划 对接北都发展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指出,近年来广东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珠江口两岸城市群正被这一条条交通大动脉串联起来,构建起粤港澳大湾区百公里的“黄金内湾”。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表示,深中通道将与已通车的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规划建设的深珠通道等工程一起,在珠江口形成“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将大湾区城市群串珠成链,构建大湾区一小时乃至半小时经济圈的新格局,同时助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据悉,“黄金内湾”涵盖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珠海高新区、中山翠亨新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东莞滨海湾新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点平台。郑天祥建议,粤港澳携手共同做好“黄金内湾”新规划,可明确将香港北部都会区等纳入,真正形成大湾区“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