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讯】记者卢静怡广州报道:中山大学港澳研究40年(1983-2023)暨“港澳研究回顾与展望”研讨会9日在广州举行。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方伟晶分享了对香港移民研究的初步调查结果。该调研抽样调查了2500名每月至少有两周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中生活或工作的香港居民,超过一半已移居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港人对生活状况感到满意,大部分人对内地医疗条件都持正面看法。方伟晶认为,人口迁移直接或间接涉及经济利益和市场规律,是理解大湾区起源和发展的关键,其中涉及到人口、组织、环境、科技等元素。下一步需要社会调查来了解大湾区社会整体发展图景。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陈广汉回顾了内地市场开放与大湾区经济整合的进程。他指出,内地从局部开放到全方位开放再到制度性开放,进一步为大湾区发展形成了与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规则透明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陈广汉认为,下一步,大湾区应统筹好国家安全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探索高水平开放的新领域和新规则。他建议,可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发挥香港建设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优势,打造大湾区一体化的技术市场,促进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流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要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需要加强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港口通”“总部通”和“科研通”。他认为,“总部通”可以让香港的总部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总部实现“资金通”,特别是涉及“资本和结算”先通起来,就如同沪港通、深港通、基金通、理财通、药械通等“管道式联通”做法,促进大湾区跨国公司总部之间要素高效便捷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