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月26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举行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开舱仪式现场,科研人员取出月球样品容器准备称重。\新华社
6月25日,嫦娥六号结束53天旅程返回地球,连同来自月球的“土特产”也一并“快递”到家。香港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制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助力完成这一壮举。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多个重大工程齐头并进,不断占据世界前列:中国天宫载人空间站不断传出科研新成果;月球探测不断刷新人类历史;火星探测“绕、落、巡”一次性实现……当中,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科研力量深入参与,发挥所长贡献国家航天事业发展。今年六月,更有香港的载荷专家史无前例入选国家预备航天员,彰显香港青年实现航天梦的决心和毅力。\大公报记者 刘凝哲北京报道
从上世纪中国航天事业起步初期开始,港人就开始对祖国航天事业全力支持,随着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的发展,国家航天工程亦成为香港科创人才大展拳脚的舞台。“双向奔赴”的航天合作,成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两地交流合作事业中的典范。
港载荷专家已到京训练
历经一年多的选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在今年6月中旬正式公布,其中包括1名来自香港的载荷专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就此表示,获选的香港专家经过三个阶段的严格选拔,无论在心理、生理方面经历重重考验,需要强大的努力、决心及毅力,是香港人的骄傲、香港青年的榜样。“现在出现香港首位预备航天员,证明了香港创科人才的国家级实力,特区政府在创科人才及科技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将不断创造更多好成绩。”李家超表示。
首位香港载荷专家目前已进入位于北京的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训练。当前,中国航天员不仅将在空间站执行飞行任务,还有望在2030年前后参与中国首次载人登月计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表示,目前中国航天员无论从选拔还是训练,都统筹考虑了空间站和载人登月这两大任务来进行相关的工作,并为航天员开设跟地质有关的训练课程,后续还将安排航天员去野外实习,进行地质考察等相关科目的训练。未来更加宏伟的载人航天计划,亦为包括香港载荷专家在内的中国航天员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理大有望参与载人登月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研制出嫦娥六号月背采样机的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团队,亦有望参与后续中国载人登月工程。据了解,在载人航天工程关于载人月球车方案征集中,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牵头联合广汽集团、香港理工大学团队提交的方案,经专家认真审查评估,确认其在先进性、工程可行性、研制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获得工程支持,进入方案详细设计阶段。这意味着香港科研团队有望在载人登月方面再次贡献力量。容启亮亦表示,计划在积极讨论中,希望未来将有好消息分享。
“香港与内地的航天合作实乃相辅相成”,容启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香港团队可以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莫大贡献;另一方面,研发成就也反哺了香港的航天科技氛围,使港人对科技产生兴趣,拓宽了香港学生对航天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