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瞄准未来/中国火星采样返回选址 港学者出谋献策

2024-07-01 04:03:4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大学教授赵国春(左)与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右),受邀观看嫦六发射。\大公报记者刘凝哲摄

  近年来,香港科研界不断深化参与国家航天工程,从航天器关键装置的研制,到航天科学探索的前期预研方向,都作出香港独有的贡献。中国探月、探火任务连战连捷,作为参与工程研制的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团队堪称香港航天工程研究的“金牌团队”。2010年,理大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造“空间精密机械技术联合实验室”。2013年,容启亮团队研发的“相机指向系统”随嫦娥三号升空;6年后,该系统继续帮助嫦娥四号执行月球探测任务,拍摄月球图像。

  理大采样装置两度建功

  在嫦娥五号探月任务中,容启亮团队研发出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协助完成月壤的采集与封装。在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中,团队研制的落火状态监视相机表现出色。在嫦娥六号任务实施的人类首次月背采样中,容启亮团队研制的采样装置再次表现完美。“非常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嫦娥六号总设计师胡浩如此评价容启亮团队的工作。他说,嫦娥六号的采样比嫦娥五号还要顺利,采到比预想多的样品。

  在重大航天工程的预先科学问题研究中,香港学者贡献斐然。今年5月3日,就在嫦娥六号升空的当天,香港大学行星地质学家钱煜奇在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对阿波罗盆地嫦娥六号着陆区进行详细研究,提出该地区存在持续、多样的火山喷发活动,并重建了该地区的火山喷发历史,引发全球学界对嫦娥六号任务的关注。后续,中国将对小行星实施采样返回,并有望在2030年前后实现首次火星采样返回。据了解,香港学者已深度参与这些工程的预先研究,特别是在火星取样返回的选址方面,通过大量前期研究,积极参与着陆取样区域的设计和选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