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深圳地铁上,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同时,成年乘客在浏览手机,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这个5G网络疾驰、短视频风靡全球的时代,手机这个小小的“魔盒”,仿佛拥有了操控人心的魔法,让无数男女老少纷纷“沦陷”。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每天手机使用时长累计少于3小时的受访者仅占23.4%。在数字化洪流中,手机以其无与伦比的便捷性和多功能性,悄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患上“手机依赖症”,有的人认为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人对人们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点赞与评论而忽略了身边真实的情感交流感到忧心忡忡。个中酸甜苦辣,只有与手机“生死相依”的用户才说得清。\大公报记者 曾萍
正方观点
手机太“能干” 何乐而不为
观点 1
方便信息获取 知晓天下事
公司白领乐果:
•不管是上下班还是吃饭午休,我都有用手机浏览新闻推送和微博热搜的习惯,这样我就能即时、便捷地第一时间了解到身边和互联网上都发生了什么大事,这些看似无用的信息,实际上都拓宽了我的视野。
“95后”吴小姐:
•手机短视频成了我获取新知识、新消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大到天下大事,小到健身技巧、快手菜做法和生活小常识,都是在短视频当中学来的。随时随地汲取新知真的是太棒了。
观点 2
随时联络亲友 拉近心距离
“90后”女孩悦悦:
•有了手机我才不至于跟天南海北的朋友失联!大学毕业后朋友们都分散在全国各地了,有的还出国定居,彼此也有时差,要想保持联络,往往就要半夜“开聊”,所以我必须要保证手机一直在随手可得的范围内。
“北漂”李辉:
•我现在在北京工作,而父母都在广西南宁,除了过年,一年都很难得见上一面。智能手机视频通话的功能对于我而言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跟父母保持联系,除了经常联络感情之外,万一有什么事情也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彼此。
观点 3
生活必备帮手 一机就搞定
“70后”顾先生:
•不是我“依赖”手机,是它实在太“能干”!以前出门要带钥匙、钱包、身份证,现在数字化时代,手机既可以是钱包、钥匙,甚至也可以是身份证。电子支付、电子身份证等等功能,覆盖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职主妇李女士:
•手机使用频率高当然是因为方便啦。因为不想每次买东西都得专门抽出时间逛超市或者商场,所以我家非常依赖网购,而网购当然是用手机APP最快最省力啦,动动手指就能下单,躺在床上就能完成大采购。
观点 4
高效学习工具 学习好伙伴
在校学生默默:
•我课余习惯使用手机,手机里有很多用来学习的APP,除了背英文单词的APP,还有一个专门积累作文素材的APP,每天花10分钟碎片时间就能学到五六个实用的作文段落,一段时间使用下来,我的作文水平也有了提高。
反方观点
手机太“霸道” 生活遭“绑架”
观点 1
过度使用手机 身心皆受损
网友“小兔要开心”:
•我之前每天有超过12个小时都在使用手机,因为离开手机会没有安全感,所以晚上关着灯也要在床上玩。最后过度用眼导致我患上了干眼症,经过医生的劝导,我现在已经强制自己放下手机多出去走走,少在家看手机了。
网友“冒牌写手”:
•小时候大人总说我“玩手机玩多了以后会后悔”我不相信,现在的确是后悔了。多年的“手机依赖症”让我患上了失眠症,明明下班回家已经很累了,但还要强撑着玩手机,结果越玩越精神,一晚上合不上眼。
观点 2
重线上轻线下 社交有隔膜
南宁白领陈婧秋:
•手机线上交流有信息差,往往无法直接捕捉对方的真实诉求和情绪。当我们习惯使用表情包,emoji表达时,容易忽略其他圈子或年龄段的接受程度,无形中为交流设置了障碍。
网友“江城李圣经”:
•过度依赖手机交流,我慢慢发现自己不会在人前说话了,沟通能力直线下降。有时候一句话让我用键盘打出来、用“表情包”来指代都很容易,但是让我直接用嘴巴说出来还真有点难以启齿,恨不得跟对方说我们加个微信好友手机聊天吧。
观点 3
碎片信息漫天 降低专注力
桂林市民董丽云:
•习惯使用手机之后,我发现我的专注力有所下降。例如我看纸质书的时候,手机放旁边,隔几分钟就会忍不住看一下手机,很难做到静下心来认真看书、全程不看手机。而且140个字的微博看多了,文学作品的句子段落稍微长一点,我就集中不了注意力了。
公司主管王先生:
•手机很容易让人分心。我在工作过程中,明明思路很清晰,结果手机一响就忍不住去看。有时候是朋友发来的消息,有时候是新闻推送,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但看完回到工作上,之前的思路已经全忘了。
观点 4
“让渡”个人隐私 安全风险高
IT工程师杨先生:
•手机虽然很方便,但过于依赖手机相当于将自己的生活“让渡”给了手机,那么信息安全的风险也就随即提高了。什么都相信网络、相信手机,把个人信息与手机全部绑定,最终很可能要承担信息洩露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