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打破垄断/每年12亿买“芯” 花钱又受气

2024-09-30 05:02: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为高铁提供持续动力的牵引电传动系统中,有一块巴掌大小的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模块,它把控着车辆自动控制和功率变换的“命脉”,是高铁的“心脏”。这个核心部件,曾经中国一直依赖进口,吃尽了苦头。

  据湖南日报报道,中车株洲所工程师梁永奇在一次座谈会中透露了一个往事:该所曾经以高于国际市场3倍的价格购买了一批IGBT芯片,正当工程师们小心翼翼地对芯片进行测试时,芯片炸了,“原来我们视若珍宝高价购买的这批芯片,是国外生产的残次品,是别人看不上的‘废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首席科学家丁荣军也曾在受访时表示,过去IGBT技术被少数工业强国垄断,外企掌握定价权,一个模块售价过万元,且只卖成品;转让合同文件还明确注明,传动和控制电驱动系统的IGBT技术不能转让。“这个技术是国家工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用钱也买不来。”彼时,每年全国高铁进口芯片成本超过12亿元,采购周期长达数月甚至一年。

  花钱又受气,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命脉”不能掌握在别人手里,必须走自主研发的道路。2006年,中国启动了IGBT芯片自主研发工程,并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其发展。

  2014年6月,由中国自主研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8寸IGBT芯片在中车株洲所成功下线,中国高铁从此迎来了“中国芯”。目前,中车株洲所已推出第七代IGBT技术,其中很多技术为原始首创,产品性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还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高端工业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自主IGBT芯片“补短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