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月19日,“圳.智荟”2025深港院士专家(河套)座谈会在深圳市福田区河套科创中心举行。图为与会院士专家合影。\大公报记者毛丽娟摄
“圳.智荟”2025深港院士专家(河套)座谈会19日在深圳市福田区河套科创中心举行,座谈会以“深港共谋北都发展、推动河套创科提速”为主题,汇聚深港两地院士专家、政府职能部门代表、政协委员及企业家等近百人,共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新路径,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言献策。
当前,广东正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加力提速、成群成势,加快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郭毅可在座谈会上建议,成立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工程师学院,使国内外优秀工程师免于签证问题,每年有1至2个月时间在合作区研讨新技术,推动创新合作。\大公报记者 毛丽娟深圳报道
建共享算力中心 推动开源项目落地
座谈会由深圳海外联谊会、广东院士联合会、福田区海外联谊会联合主办。深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深圳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吴欢主持座谈会。
会上,深圳市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副署长余杰介绍河套深圳园区开发开放进展时表示,深圳园区牢记“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共同迈向世界级科研枢纽”的使命,在深港联动方面,与香港园区形成“一区两园”合作开发模式,与香港新田科技城形成产业协同效应,为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提供科创支持。
科研物资通关 研更便利模式
余杰透露,“利用原来福田保税区的1号通道,通过白名单的改革路径,在国家部委支持下,我们目前已实现注册在河套科研机构的香港科研人员可乘坐单牌的港牌小汽车,直接从香港来到河套园区。同时,巴士也可以在这里率先通行,真正实现了深圳、香港半小时的科研圈;另外,对科研自用物资也开通了查验绿色通道,审批时间从原来至少要20天,减到只要1天。我们还在向国家部委争取更加便利的通关模式。”一河两岸设施互联、服务共享、协作创新的新型园区模式正不断成为现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郭仁忠等院士、专家代表,以及全国政协常委、深圳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等全国政协委员代表,围绕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数据跨境、制度创新等方向展开深度探讨,为深港两地协同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推动两地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才能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无阻。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郭毅可建议,河套可成立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工程师学院,使国内外优秀工程师免于签证问题,每年有1至2个月时间在合作区研讨新技术,推动创新合作。同时,在河套合作区可成立共享算力中心,方便香港科研机构使用,同时支撑国际人才的工作,推动更多开源项目落地。
善用深港“两制”之利,有助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创新。香港工程院院长陈兆根说:“香港跟深圳各方面联系很多,香港有很好的市场,深圳有很好的制造,两边有很好的合作。”他建议合作区用好香港链接国际标准、国际法律的优势。据悉,与会专家意见整合后,将通过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以建议、提案等形式提交国家部委,助力推动顶层设计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