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月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北京举行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扩大制度型开放专题研讨会。 中新社
创科抓小放大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 郑永年
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需要“适度监管”。对地方政府要松绑,对企业的类型要“抓小放大”。
提高债务水平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李稻葵
“投资于人”将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未来政策的重要方向。要提高政府债务水平,例如达到GDP的50%或60%,用于支持地方政府加大生育补贴、对农民工的扶持,以及对劳动力的培训等。
制度型开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
全球化虽遭遇逆流但并未停滞,未来要以服务业为重点推进制度型开放,提升国内制度与国际制度的兼容性,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提高居民收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刘世锦
要提高农民工等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养老金待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推动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解放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社会生产力,带动中国第二轮城市化浪潮。
地方自主财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高培勇
要让地方政府重新焕发活力,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涉及到央地财政关系的改革是奔着增加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实际上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分税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灵活的政策空间。
资本市场改革
欧亚科学院院士 刘遵义
通过资本市场改革,让民营企业获得更多资源,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建议鼓励企业进行现金分红,以吸引长期股东。让企业增发股票变得更容易,以平衡A股市场供需,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盈利和贷款机会。
大公报记者朱烨、李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