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四时令》蔡修涣(蔡季襄之子)摹本。
子弹库帛书记载古代神话、数术等众多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帛书研究专家李零认为,帛书是中国学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李零自1980年起研究子弹库帛书,多次赴美参加子弹库帛书残片的揭剥工作,与美方专家共同开展帛书的保护和修复研究。40多年间,李零探寻子弹库帛书从出土到流转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弹库帛书曲折经历的每一环节。依据他对子弹库帛书的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成果,国家文物局于2023年底就文物的非法流失形成扎实完整的证据链,最终实现今次《五行令》《攻守占》的回归。
李零表示,子弹库帛书《四时令》图文并茂,中间折痕非常清晰,如今的可折叠地图、书籍的装订方式皆由帛书演变而来。《四时令》相对完整,分甲乙丙三篇,三篇文字相互颠倒,转圈书写转圈阅读,甲篇讲岁、乙篇讲四时,外圈的丙篇讲每个月做事的宜忌。
帛书纪录先秦节气时令划分
《五行令》则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月名图”和其下的文字,内容是按五行讲四时十二月的宜忌。李零介绍,中国古代的五行时令把一年360日分为木、火、土、金、水五段,每段72天,按五行分出30个节气。五行令与四时令曾并行于先秦两汉,此后逐渐被遗忘。
《攻守占》是战国时期融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与军事兵法的古代文献,文字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顺时针排列,转圈抄写在丝绸四面,内容为战争军事中攻城、守城的方向宜忌和日辰宜忌,为研究古代哲学与兵法思想的重要原始资料。\大公报记者江鑫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