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与会嘉宾各抒己见。\大公报记者黄宝仪摄
【大公报讯】记者黄宝仪广州报道: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承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5月20日至21日在广州举办。与会专家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存在外部环境巨变冲击明显加大、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足、传统金融体系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等问题。不过,目前全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共同体时机已经成熟,“十五五”期间可以在协同创新方面下功夫。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胡祖才作主旨演讲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六年多来,在产业科技创新、未来产业布局、区域产业协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经进入关键期,但仍面临外部环境巨变冲击明显加大、产业发展仍有短板弱项,以及城市间竞争存在同质化现象等挑战。
为此,胡祖才提出四个统筹、四个融合的发展思路,其中“四个统筹”重在把握好大湾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四个融合”重点找准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在此过程中应该发挥前海、河套、南沙、横琴四大合作平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尤其是南沙要立足广州,主动对接融入深港,成为高端产业发展策源地和大湾区的新增长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发言时指出,由于粤港澳三地存在制度型差异,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依然偏低,大湾区的协同创新水平仍有待提高。他认为,未来大湾区需要从协同创新转向创新集群方向发展。近期,则应加快创新合作平台建设,以河套深港创新及科技园建设为重点,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海外高端科技人才绿色通道制度。他指出,当下国家正转向“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因此他建议大湾区应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增强股票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功能,同时探索信贷融资支持科创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