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专家指出,以“最低价格承诺”化解关税争端,长远而言让技术优势、成本控制能力成为车企间的竞争赛道,中欧可望互利共赢。图为汽车运输船在山东港口烟台港装运出口汽车。\新华社
中国与欧盟在今年4月就电动汽车最低价格承诺重启谈判,冀以此取代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目前,中欧电动汽车谈判的技术部分已经基本完成,只欠临门一脚。”微博公众号“玉渊谭天”4日披露,谈判关键在于欧方能否展现出相应的政治意愿推动问题的解决。
此间专家向《大公报》表示,“最低价格承诺”谈判是以精准“划界”代替关税“筑墙”,中国车企面对最低价格方案,要以更高技术水平打造新的市场亮点,如智能驾驶、快速充电等,利好市场公平竞争,以技术实力论高下,实现中欧互利共赢。\大公报记者 刘凝哲、郭瀚林
2023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并于去年10月4日投票通过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措施,在当时10%关税基础上对产自中国的进口电动车加征最高35.3%反补贴税至少五年。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进入欧洲市场,将面临最高45.3%的超高关税。
根据欧盟委员会终裁结果,欧盟对三家抽样公司比亚迪、吉利和上汽分别加征17%、18.8%和35.3%的反补贴税,合作企业平均税率为20.7%,未合作公司则面临35.3%的税率,特斯拉得到7.8%的单独税率。这些税率加在欧盟对进口汽车征收的10%关税的基础之上。
4月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会谈时,双方同意重启电动汽车“最低价格承诺”谈判。“价格承诺”是指出口商承诺以不低于某一特定价格销售产品,以避免被征收反补贴税。
关税扼杀技术创新 触发“内卷”
据欧盟外交人员透露,欧方要求中方不仅在欧洲本地化生产,还需委托欧洲供应商并促进技术转移。4月11日,欧盟委员会贸易事务发言人奥洛夫.吉尔强调,价格承诺必须确保公平竞争,并且通过可执行、可监测的承诺,切实解决欧方所谓的“不公平补贴”问题。
今年6月19日,中欧双方就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等贸易救济案件、出口管制、市场准入等经贸议题进行了深入、专业的磋商,双方一致同意,应共同努力,相向而行,为中欧今年重要议程做好经贸准备,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此后,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的消息称,中欧之间关于进口在华生产电动汽车反补贴关税案谈判的技术部分已基本完成。进入7月,在王毅外长访问欧洲的同时,“玉渊谭天”发布消息称,谈判“只欠临门一脚”。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博士后研究员郭寒冰向《大公报》表示,“最低价格承诺”在维护公平竞争方面展现出更精细化的治理智慧。在当前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背景下,核心价值在于以市场规则来重塑竞争逻辑,而非简单地以关税“筑墙”来切割市场。关税形成的“价格壁垒”,一方面模糊了不同企业的成本差异与技术实力,无论效率高低,进口产品均需承担额外成本,实则保护本土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关税推高的终端价格最终由消费者买单,既削弱市场选择多样性,又可能因价格信号“失真”导致资源错配,让企业竞争焦点从技术创新转向“内卷”。
须提升监管透明度 高效执行
反观,“最低价格承诺”提供另一种路径:以分品类、分企业的价格基准为锚点,既划定“不正当低价竞争”红线,又保留正常贸易通道,让技术优势、成本控制能力真正成为竞争的核心变量。“对中国而言,企业可通过透明的价格承诺锁定合理利润空间,将更多精力投入研发而非应对关税波动,这正是公平竞争的底层逻辑──不是阻断竞争,而是规范竞争方式”,郭寒冰说。
郭寒冰表示,“最低价格承诺”依托成本核算、动态核查等机制,将贸易摩擦限定在可量化、可监督的范围,避免关税措施易引发的报复性连锁反应。至于未来“最低价格承诺”政策能否顺利执行,其关键仍在于细节设计,也就是价格基准需兼顾企业合理成本与市场活力,同时监管过程也需保持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