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人民.大公”湾区智汇政策圆桌会 聚焦规则衔接 专家共话制度创新 探索湾区跨境养老

2025-09-02 05:02: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第二届“人民.大公”湾区智汇政策圆桌会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前海院区举行。\大公报记者李望贤摄

  【大公报讯】记者李望贤、毛丽娟深圳报道:第二届“人民.大公”湾区智汇政策圆桌会于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前海院区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联合举办。

  会上,圆桌会议一以“湾区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的政策协同路径”为主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梁珂,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席)范伟军,澳门青年联合会理事长、广东省政协委员、澳门金汇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黄家伦,香港律师会副会长黄巧欣,香港建筑科技研究院部门主管工程师苏康龙围绕规则衔接、纠纷解决、资格互认、标准协同等问题,探索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的可行路径。

  梁珂:促进深港软硬新三联通

  梁珂认为,前海要以规则衔接为突破口,促进深港软硬新三联通,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产业协同,助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范伟军指出,依托“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多元资源,对接并优化大湾区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是保障商业有序运行、提升国际法律服务竞争力的关键。

  黄巧欣表示,香港律师会期待与湾区司法机构深化协作机制建设,提高送达效率。她还强调了国际调解院落户香港的重大意义,认为这将深度整合大湾区法治资源,助力国家涉外法治建设。

  苏康龙指出,大湾区标准不应是简单的“国标化”,而应面向未来,发挥港澳应用国际标准的经验与内地强大生产能力的双重优势。他介绍了香港建科院与广东建科院的合作实践,即以国际标准为基础,融入内地标准元素,先行在建筑物料和创新建筑技术(如组装合成技术)等领域制定互通互用的湾区标准,期望香港能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和海外技术“引进来”的超级增值平台。

  王曦煜:加强跨境医疗协作

  圆桌会议二聚焦“湾区公共服务与区域治理机制创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廷惠指出,港人北上养老需求日增,但仍受规则衔接、标准互认与跨境监管三大障碍制约。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智库副总监王曦煜表示,应分阶段推进规则衔接,短期通过区域协作缓解土地与人力瓶颈,中期以银发经济推动产业升级,长期探索具有大湾区特色的养老模式,为全国提供跨境社保与医养结合范本。她建议,优化现有试点项目如“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和“长者医疗券计划”,动态调节区域入住率,加强跨境医疗协作,突破“社会福利跨境可携”的制度壁垒。

  燕继荣:铺设资金高速融通“路网”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则希望大湾区在区域治理方面关注以下四大创新:“构建要素在湾区高效流通的体系、打造全球科创高地协同引擎、铺设资金高速融通的‘路网’、共建优质民生的幸福湾区。”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伟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几大城市之间应该互学互鉴,互相碰撞,在互学互鉴中找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先进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