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国门下,“钢铁驼队”驰骋不息,为亚欧大陆发展注入新动力,谱写中国对外开放新篇章。/大公报实习记者张小丫摄
国门,是一个国家的门户,是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矗立在中蒙边境的二连浩特国门,被誉为“中国的北大门”。自1955年第一代国门在荒滩戈壁中建立至今,从曾经的古驿站到如今国家开放的前沿,从单一线路的绿皮火车到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欧班列,三代国门接力见证了中国的开放与繁荣。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国门下,“钢铁驼队”驰骋不息,构成一条“送进来”“运出去”的物流大通道,不仅为亚欧大陆发展注入新动力,更谱写丝绸之路新传奇。
8月17日,“2025年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内蒙古行”的蒙港学子走进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透过“国门”看70年边贸繁荣变迁,听国门之上中外交流互鉴的故事。\大公报实习记者刘宸、叶家维、李卓妍、张小丫、马盈慧、郑智夫
二连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北部,北与蒙古国口岸城市扎门乌德隔界相望,两市相距4.5公里,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边境陆路口岸。20世纪30年代,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红色秘密通道,乌兰夫、王若飞等革命先驱的足迹深深刻在这片土地上。1956年,中苏国际联运通车典礼在此举行,标志二连浩特作为国际口岸的正式启动。2024年3月,中蒙两国在此设立跨国经济合作区,重点发展跨境电商与冷链物流。
“二连浩特国门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核心景观第三代国门为‘北’字形结构,建成于2007年,高21米、长71.4米、宽13米。”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第三代国门长71.4米象征着二连浩特至蒙古国乌兰巴托的714公里距离,高21米寓意21世纪,而13米的宽度则代表我国首批13个沿边开放口岸。当日晴空万里,国门顶端镶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四块界碑分别矗立在两条铁道的两侧,庄严肃穆。
经二连浩特中欧班列破2万列
二连浩特第三代国门顶部设有观景平台,可以看到蒙古国扎门乌德市,正当蒙港学子举目远眺之时,一列中欧班列拖着长长的身躯从蒙古国方向缓缓驶来。多位香港学子连连惊呼,“哇,这就是中欧班列啊,‘钢铁驼队’果然名不虚传。”
中欧班列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集装箱等铁路国际联运列车。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地处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是中欧班列“中通道”唯一进出境铁路口岸,铁路贯穿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及中国首都北京。自2013年通行首趟中欧班列以来,该口岸已累计通行中欧班列突破2万列,运量规模稳步增长。
“经二连浩特北上的中欧班列,其运输成本较海运节省30%,时间缩短一半。以郑州至德国汉堡的班列为例,每箱肥皂的陆运成本仅约5000元人民币。”工作人员告诉同学们,由于中蒙俄铁路标准轨有差异,中国标准轨为1435毫米,俄蒙宽轨则为1520毫米,因而国际列车运行到此需要更换转向架,就像是给火车“换鞋”。二连浩特国际换轮库作为全国唯一客车换轨点,无论是蒙古国进口的煤炭、铜矿,还是我国出口的日用品、机电设备,都会在此高效流转,再发往最终目的地。
“智慧口岸”实现“秒级”通关
据二连浩特海关数据,今年上半年经该口岸的跨境电商包裹超200万件,蒙古国网购的服装、玩具超60%由此入境。而截至9月8日,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今年累计接运中欧班列2646列,运送货物348.7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9.5%、15.4%。二连浩特“智慧口岸”建设,亦在中欧班列运行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单一窗口”系统,货物通关时间从原来的8小时压缩至3小时,应用5G技术的智能卡口实现车辆“秒级”通关。目前二连浩特正在建设“数字孪生口岸”,未来将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监管。
让港生思考大湾区与世界联动
“二连浩特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换轨时车厢被千斤顶顶起的瞬间,我看到了国家的开放、包容与自信。”观看完纪录片《钢铁丝路》,香港学子钟雨莙表示,曾经万里茶道上的小小驿站,如今已成为航空、铁路、公路全覆盖的重要口岸。从驼铃马嘶到汽笛长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交融,在这座边境小城不断上演。作为香港青年,通过今天的走访,都应好好思考如何在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的联动中寻找更多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