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登顶《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榜单。图为位于河套合作区内的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福田)实验室中,研究人员正在做实验。
今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榜单,“深港穗”科技集群登顶全球创新集群榜首,打破“东京─横滨”多年垄断,实现历史性突破,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正式站上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位置。
这一突破性成绩背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本枢纽作用愈发凸显─香港成熟的金融市场、灵活的金融政策及跨境资本流动优势,成为推动深、粤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引擎。专家表示,香港资本市场恰恰能为大湾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支持,将实验室里的论文和专利高效转化为现金流和市值,助力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大公报记者 毛丽娟
深圳前海朗思科技是一家专注激光气体传感技术研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香港设有办公室、在深圳设有研发中心、在东莞则设有智能工厂。在创始人许可看来,深港穗的要素禀赋各有特点,在香港设立办公室是看好香港的金融优势、国际标准优势,推动企业技术产品“出海”。
把“未来现金流”拆成证券交易
深穗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已沉淀大量原创成果,却长期受困于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根源并非技术不硬,而是内地资本市场对早期硬科技的定价工具短缺。香港恰好提供了反向能力:资金充足却缺乏场景,监管沙盒灵活且与国际资金同频,更关键的是,这里的投行、律师、审计师早已习惯把“未来现金流”拆成可交易的证券。
深港共建数据工厂 吸纳海外资本
深港穗之间一种“技术即资产、资产即流动性”的新通道正在成型。近期,香港科技园与深圳国家基因库共建的“合成数据工厂”,把真实临床数据脱敏后生成同分布合成数据,供AI公司在港训练模型,拿到欧盟GDPR、美国HIPAA双重合规认证,再反向授权给跨国药企。模型训练从未让原始数据出境,解决了内地数据“出不去”、海外资本“看不懂”的双重焦虑。
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院长本力对大公报记者表示,全球创新竞赛的下半场,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竞争。香港资本市场恰恰能为深穗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支持。以风险投资为例,“香港汇聚了全球丰富的金融资源,为深穗初创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香港拥有成熟的金融体系、专业的投资团队和丰富的投资经验,能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许可告诉记者,香港近年“产学研一体化”的战略丰富了整个创科生态,不仅从高校挖掘出科企的案例多了,身边服务科企的投资机构也多起来了。
深港穗联合培育 助初创企在港上市
在本力看来,深港穗三地各具特色:香港强项在国际化、金融与法律服务,在风险资本的引导和配置方面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规则对接者作用;深圳强项在产业基础、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化能力,发挥全产业链孵化器和创新中心作用;广州则凭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和供应链。在下一步吸引全球资本、完善退出机制、培育耐心资本方面,深穗可与香港加强合作,尤其是借助前海等合作平台与香港持续深化金融合作,建立联合培育机制,进一步推动符合条件的初创企业在香港上市。同时,深穗也可以完善本地的产权交易市场,与香港的资本市场形成联动,为风投资本提供更多元化的退出选择,如股权转让等。
“香港还可以利用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吸引全球的主权基金、退休基金、大学基金等耐心资本进入深穗地区,以及进一步吸引全球顶级风投机构落户。”本力表示,深穗与香港金融互联互通政策可以再升级,使国际资本能够直接投资于深圳和广州的科技企业,形成“国际资本+内地创新”的良性循环,为初创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