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十四五”成就与香港/从“奔月采壤”到“天问探火” 中国迈步航天强国

2025-10-18 05:02: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载人登月计划

  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地月空间到星际跨越,“十四五”期间,中国月球及深空探测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月球探测方面,嫦娥五号成功采集1731克月球正面样品,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取回人类第一抔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中国至此获得当前月球最年轻和最古老的土壤。

  此外,天问一号开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旅程,一次性实现火星“绕、落、巡”三大目标;天问二号瞄准小行星2016HO3,将完成探测和取样返回,并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中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五年来成绩斐然,为人类探索太空作出全新的贡献。中国航天已稳居世界第一梯队,正在从“跟跑、并跑”向部分领域“领跑”的航天强国目标进发。而“十四五”期间,香港科研团队也以更大的力度融入国家航天事业,贡献“香港智慧”。\大公报记者 刘凝哲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绕、落、回”三步走的宏伟征程。嫦娥一号、二号成功实现绕月探测,嫦娥三号携“玉兔”登陆月球正面,嫦娥四号则完成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壮举。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历经23天太空跋涉,成功带回1731克月球正面样品,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也宣告了“三步走”战略的完美收官。此次任务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轨道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球样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嫦六”出征 揭秘月背谜团

  “十四五”期间,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大幕正式拉开。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出征,勇闯神秘的月球背面。经过53天的旅程,嫦娥六号成功带回了约1935.3克珍贵的月背样品,完成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最古老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认知的空白。

  中国探月工程为全球科学家探索月球、研究太阳系演化提供了珍贵资料。据报道,基于中国探月数据,中外科学家已发表超1900篇论文。中国科学家发现月球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填补国际空白。嫦娥六号月背样品研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月球正面、背面巨大差异的谜题正被揭开。

  “天问”升空 十年探测深空

  在火星探测方面,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开启了中国的行星探测时代。历经近7个月的飞行,它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轨道,并于5月15日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此次任务一次性实现了“绕、着、巡”三大目标,是人类首个在一次任务中完成此壮举的火星探测任务。

  2025年5月29日,“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这是中国深空探测迈向更遥远星际的重大计划。任务的主要目标是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进行伴飞探测和采样返回,并计划在未来飞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整个任务周期预计长达十年,展现出中国在复杂深空探测任务上的强大能力。

  “十五五”期间,中国探月工程将向全新的目标迈进。2026年嫦娥七号将出发,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嫦娥八号计划于2029年前后发射,与嫦娥七号共同开展科学探测和资源开发利用验证试验,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基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