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香港科研团队以卓越的科研实力深度融入国家航天事业,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任务中贡献了“香港智慧”。
在参与嫦娥三号、四号工程研制后,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团队参与的嫦娥五号、六号以及天问一号探月、探火任务在“十四五”期间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五号、六号分别在月球正面和背面“挖土”时,用到了关键设备“表取采样执行装置”。
容启亮此前接受《大公报》采访时表示,理大团队研制了两个采样器,分别应对较松散和黏性较大的月壤。采样之后,会将月壤样品放入初次封装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将月壤带回地球的样品罐。样品罐密封后,由采样器将样品罐提升到上升器的顶部放置好。这套仅重数公斤的装置由400余个钛合金、铝合金精密部件构成,可在零重力、高低温交替的极端环境下精准完成月壤采集与密封。
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高度评价香港团队。“容启亮教授团队在研制过程中克服了很多困难,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使月球采样器没有带任何问题‘上天’。”胡浩说。正是因为香港与内地的完美合作,嫦娥六号的采样工作比预期更加顺利,令中国获得了更多月背样品。
3年交付“火星相机” 传回大量珍贵图片
在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中,香港理工大学共有两个团队参与。容启亮团队在3年内成功研制并交付“火星相机”,重量仅约390克,外壳坚固可抵受极端温差,在火星表面极低温的环境下运作。目前,“火星相机”已传回大量珍贵火星图片。
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吴波应内地科研机构邀请,率团队进行火星全球分析评估,筛选出三个候选着陆区,并根据地形和地貌的详细测量结果,成功搜索出数个可能的着陆点,供天问一号管理团队选择。
在深度参与国家航天事业的同时,香港科学家也获得了许多科研机会。2023年,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地质学家团队通过国家航天局审核,获得822.6毫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此后,港大、理大研究团队获得了更多嫦娥五号、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在月球演化历史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