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最后一响,北京时间7点整。”这声熟悉的报时,藏着中国人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突围。
新中国成立之初,徐家汇观象台依靠法国传教士留下的老式摆钟守时,报时水平落后全球。直到年轻的叶叔华,这位后来的“北京时间”创制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团队创立综合世界时系统,1966年终于让“北京时间”实现自主测量。此后,为了给导弹、卫星供时,在陕西蒲城的荒山里,第一代授时人用肩膀扛起钢筋水泥,在山洞里建起短波授时台。1971年元旦,来自中国腹地的“北京时间”首次发播。然而,当时中国仍需依靠东京报时台校准。
铯原子钟技术难如登天,美国严防死守、后来干脆禁售。直到青年学生张首刚从法国学成归国,为了祖国需要一头扎进实验室。2017年,中国首款激光抽运小铯鐘问世,次年便顶住美国禁售压力远销欧洲。
如今,中国不仅能自主研发授时核心设备,更造出世界首台空间光鐘送入空间站。“北京时间”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中国自造”的生动注脚,守着精准的分秒,筑牢国家自强的底气。\大公报记者赵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