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清华设临时缅怀室 港生向物理学不朽传奇致敬 “杨振宁是科学巨擘 更是伟大爱国者”

2025-10-20 05:02: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10月18日,清华教职工在校内设立的缅怀室吊唁杨振宁先生。\中新社;右图:10月19日,北京最低温度降至0℃,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外排起长队,各界人士在寒风中等候进入临时缅怀室,向杨振宁致敬。\大公报摄

  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各界深切缅怀杨振宁,向科学界不朽传奇致敬,认为他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也是心怀家国的赤子典范。

  清华大学在杨振宁生前工作过的高等研究院设立临时缅怀室,接受校内师生及社会人士吊唁。19日一早,吊唁人员在门外排成几十米长队,还有人专程从外地赶来悼念杨振宁先生。就读清华大学的港生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杨振宁先生不仅是科学巨匠,也是伟大的爱国者。\大公报记者 郭瀚林北京报道

  从杨振宁身上,人们读懂中国科学家的理想与风范─既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又激扬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既有心有大我、胸怀赤诚的爱国情怀,又有自勉“宁拙毋巧,宁樸毋华”的大师风骨。他高超的学术水平、高尚的情怀品德,为世人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寒风中 吊唁人群排成长队

  清华园内一座红砖小楼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是杨振宁晚年工作的地方。19日,北京的最低温度降至0℃,前来吊唁的人群依然排成长队,在寒风中默默表达对杨振宁的哀思与敬意。进入研究院大门后,吊唁人员在119室门前可以领取鲜花并签名,墙壁上还张贴了杨振宁先生的生平介绍。缅怀人员分组进入119室后可敬献鲜花,并向杨振宁先生遗像三鞠躬,吊唁仪式庄重肃穆。

  之后,吊唁人员可自行领取《杨振宁先生生平》介绍。该生平介绍在最后写道: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国家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樸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

  记者了解到,缅怀室开放时间为10月18-24日的每天上午九点到晚上九点,19日开放前还有半小时,门外已有不少人等候。清华大学在读学生王同学告诉大公报记者,自己中学时的物理老师委托帮忙预约入校,故专门从辽宁沈阳赶过来吊唁。外地游客李女士此前预约今天带女儿参观清华大学,得知有缅怀杨振宁先生纪念活动,于是前往吊唁。“杨先生的事迹能激励孩子刻苦学习、报效国家。”

  培育中国科研中坚力量 贡献非凡

  前来吊唁的港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嘉诚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杨振宁先生是对近几十年物理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巨匠,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我在学校参演了一部话剧《马兰花开》,主要讲的是‘两弹一星’元勳邓稼先的故事,2023年还曾回到香港进行巡演。大家都知道杨先生与邓先生从儿时起就是好友,剧中邓稼先对杨振宁说,希望你在国外经常想着我们的祖国,并送给了杨振宁一句临别寄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他表示,清华的学风与成就,恰恰是因为一代代的清华人的这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体现了清华精神的厚重,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的港生陈淳琳谈到,“归根居”是杨振宁先生放弃美国国籍,全职回到清华任教时的住所,也是自己每每经过都会驻足观望的小院。先生以八旬高龄回到清华后,仍坚持给本科生讲课,他推动成立的高等研究院,使清华在理论物理、量子信息等方向迅速跻身世界前沿。“杨振宁讲座基金”已资助百馀名青年学者,他们中不少已成为中国科研中坚力量。“先生对科学探索的执著、对家国的深厚情怀,是我们这代学子应当铭记的。”

  “今天我携带了一张牛津大学Michael Bronstein教授的课程讲义截图,这很好地概括了杨先生的贡献。”来自香港的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生林诚皓向大公报记者表示,杨振宁先生于1954年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即杨─米尔斯理论),刻画了自然界中除引力之外的所有已知基本相互作用,相关研究对他带来很大的启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