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五年规划”书写中国发展奇迹
随着时间的指针在2025年的罗盘上滴答前行,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也即将迎来收官。在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上,“五年规划”是一项极具特色的制度设计。它以科学的擘画、统一的领导,引领并保障中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确保中国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作为一项成熟稳定的治国理政方式,“五年规划”既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生动浓缩了中国人众志成城、励精图治的建设史与发展史。\大公报记者 张宝峰
“五年规划”历史进程与发展成就
奠基与探索阶段
“一五”(1953-1957)
•156项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初步构建起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骨架,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五”(1958-1962)
•电子工业、核工业和航天工业等新兴部门从无到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三五”(1966-1970)
•国防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导弹核武器、氢弹试验成功。
“四五”(1971-1975)
•工业生产有所回升,大庆油田建成投产,石油实现自给,成昆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外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等,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外部空间。
“五五”(1976-1980)
•经济逐渐恢复,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逐步回升,科技教育领域开始恢复,为改革开放奠定基础。
改革与突破阶段
“六五”(1981-1985)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工业领域开始进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七五”(1986-1990)
•金融市场改革起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建设加速,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外向型经济发展。
“八五”(1991-1995)
•经济高速增长,电子、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试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改革迈出重要步伐。沿海开放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强,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九五”(1996-2000)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如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大型项目稳步推进,高速公路里程大幅增加,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开始普及。
高速发展阶段
“十五”(2001-2005)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和贸易大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突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
“十一五”(2006-2010)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高速铁路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十二五”(2011-2015)
•服务业成经济增长新引擎,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催生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大,超级计算机、高铁技术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高质量发展阶段
“十三五”(2016-202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稳步迈向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世界第二,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再创历史新高。
打赢脱贫攻坚战
•现行标准下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累计减少13.8%、15.0%、25.5%,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目标全面实现。
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力有序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廊”“两点”建设框架初步形成,支持深圳启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增进民生福祉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189元,中等收入人群超过4亿。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产权保护法治体系初步形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
“十四五”(2021-2025)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中国还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等。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绿色成发展底色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治污”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用能”更加清洁,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
改革任务总体如期完成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在“十四五”时期总体如期完成。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突破重点行业改革难点。提升综合改革效能,鼓励地方先行先试。
话你知/“五年规划”是什么?
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主要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五年规划其实是一个“规划组合”,包括“三级”与“四类”,其中“三级”指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四类”指国家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五年规划”制定流程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由党中央全会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编制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施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