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未来五年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关键之一。图为17日,机器人在河北省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进行足球比赛。/新华社
“十五五”(2026-2030年)期间,是中国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关键攻坚的五年。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未来五年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创新发展战略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张赤东向大公报记者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跨越发展,堪称中国创新产业的成功样本,为量子通信、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年规划对于中国科创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前瞻部署可进一步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引领力,推动中国科技引领的全球创新范式。/大公报记者 刘凝哲
对于“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将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营造世界一流的创新环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张赤东看来,五年规划对于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跨越发展,已有全球七成市场占有率。在这成功的背后是近30年规划,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到通过长期重大科技计划完成底层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再到提前出台产业规划和扶植政策,前瞻性的发布规则和标准,乃至后期民间资本入局打开海内外市场等,这堪称中国创新产业发展的成功样本,为当前量子通信、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政府适时而动 与市场良性互动
张赤东认为,当前中国在量子通信等领域已实现探索性应用并接近市场化,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需进一步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引领力,强化基础研究,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技术空心化。对于低空经济领域,可以参考十几年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出现资本大规模进入的状况,但市场规则标准仍未能统一,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同时,产业成熟具有其客观规律性,不能以主观行政命令去强推,而是需要逐渐培育市场的接受度。
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未来产业,可以引发智能终端和交互性革命的新技术,要重视基础伦理先行。张赤东表示,机器人等产品快速发展,存在愈发人性化的趋势,未来如何界定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机器人的身份认证等伦理问题必须进行提前讨论,否则这类产品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及伦理关系造成影响。
“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处于前沿,或紧紧接近于前沿,‘十五五’期间,这些领域有可能会创造出中国引领的全球创新范式。”张赤东说。在这些产业发展中,一定要注意政府跟市场在推动产业中的交互性作用,前期政府要强力去推动培育未来产业形成,当市场培育起来后,政府就应该主动地退出,形成政府与市场关系良性循环。
传统产业是新质生产力“主战场”
谈到新质生产力,很多人往往聚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然而,在“十五五”期间,中国更需要关注的是传统产业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实现转型升级,这不仅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安全、民生福祉与就业稳定。“相对来说,未来产业决定的是未来财富的集聚度,而传统产业更决定普通百姓的幸福”,张赤东认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升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需要在未来广泛的基础传统产业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并非“落后产能”的代名词,而是新质生产力扎根最深厚、民生联系最紧密的“主战场”。张赤东的研究显示,从产业结构看,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比例可能接近1:3:6或1:2:7,这意味着至少60%~70%的经济活动依赖于传统产业。中国工业体系能生产世界上99%的工业产品,这种完整性正是大国竞争力的根基,也就意味着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培育更加重要。
张赤东表示,传统产业中的技术创新常被忽视,却蕴藏着巨大潜力。例如农业通过“六次产业理论”与数字技术融合,不仅提升生产效率,更在种植过程中创造新价值,例如农家乐体验、农产品溯源、生态旅游等,使一亩地的产值从单一农产品收入升级为“生产+服务+体验”的复合收益模式。更难得的是,这不仅增加农业收入,更让消费人群的体验感和幸福感翻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