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专家访谈/培育新质生产力 “十五五”发展重心

2025-10-20 05:02: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董煜认为,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主题。图为15日,观众在深圳的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上了解晶圆产品。\中通社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京召开,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接受《大公报》专访表示,面对内外部双重压力,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好于预期,四大核心指标表现稳定。

  面对美国“对等关税”压迫,中国凭借制度优势与产业基础赢得战略主动的底气,而科技创新能力的突破是另一关键支柱。近年来,中央政策特别强调“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使得中国在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应对技术封锁的能力。

  作为国家“十五五”规划主题主线和战略基点课题组组长,董煜表示,当前,“十五五”规划编制进入关键阶段,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其定位为“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彰显努力赢得战略主动的积极姿态,也增强民众对中长期发展的信心。

  今年下半年及“十五五”期间,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将同步推进,“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主题,在落实落细政策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同时,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市场机制推动质量变革。这种“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策略,既符合当前经济形势需要,也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公报记者 任芳颉北京报道

  董煜简介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曾任中财办经济二局副局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经济工作决策的亲历者之一,深度参与多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会议等重要会议相关工作

  •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起草组主要成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建议起草组正式成员

  •中央“十四五”、“十五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国家“十五五”规划主题主线和战略基点课题组组长

  •多部委“十五五”专家委员会成员

  •数百次接受中央媒体采访解读中央经济工作精神

  四大宏观指标良好 验证中国经济韧性

  问题:今年上半年我国同时面临楼市下行与关税战双重冲击,如何解读中国GDP表现?

  董煜:从宏观层面来看,我们评价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有四大指标,经济增长、物价、就业和国际收支。增长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面临内外双重压力的背景下,GDP增速达到5.3%,其中一季度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总体情况好于预期,为实现年初设定的5%增长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价格方面,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同期下降0.1%,整体低位运行。但6月份CPI同比由下降转为上涨0.1%,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继续回升上涨0.7%,显示需求面出现边际改善。物价走势的复杂性需结合国际国内因素分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通过产业链传导至国内,叠加国内食品价格周期性下降,共同形成CPI低位运行态势。但政策层面已采取多项措施,包括通过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通过产业政策遏制恶性竞争、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拉动需求等。这些举措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预计下半年核心CPI回升趋势将延续,部分受政策支持的领域(如高端制造、绿色经济)可能率先实现价格企稳。

  服务消费发力 支撑就业稳定

  就业方面,上半年总体指标从每个月度情况来看,波动率大概在5.0%-5.4%之间,波动率不大,就业情况总体稳定。今年外贸领域受到一些冲击,加之青年群体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持续创新高,对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但今年除服务消费扩容外,假日经济、旅游经济等的活跃也提供了增量岗位,支撑了就业稳定。7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也是希望持续在服务消费方面继续发力,一方面带动消费本身,另外一方面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另外,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总的来看,宏观经济指标反映情况比较良好,而且一些指标好于预期,既验证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也为下半年应对潜在风险预留了政策空间。

  政策针对性强 精准解决困难

  当然我们看待经济增长不能只看指标本身,宏观数据的稳定性与部分微观主体感受存在一定差异。例如,部分外贸企业因美国4月起加征关税出现订单减少、预期不稳的情况,部分外贸群体预期不稳,也有一部分就业岗位出现了变化,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但政策层面并没有忽略掉,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四稳”政策(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具有强针对性,通过“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精准解决外贸企业困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来看,比较有效地应对了当时短期冲击的状态。

  结构优势无惧关税 科技自强应对冲击

  问题:面对美国“对等关税”压迫,中国赢得战略主动底气何在?

  董煜:我们看短期的冲击问题时,会习惯从短期与中长期结合的角度来看。中国应对美国关税压力的战略主动权,源于长期积累的制度优势与产业基础。从短期冲击应对看,4月美国单方面发起关税摩擦后,中国通过“四稳”政策组合(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迅速稳定经济基本盘,展现强大的政策执行力。但更深层的底气来自中长期结构性优势:首先,全产业链体系确保了供给端的自主可控性,即使在外部冲击下仍能维持基本生产能力;其次,制造业规模与技术能力的双重优势(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30%)形成抗风险屏障;第三,产业技术工人队伍的规模与素质优势,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人力资本支撑。

  中长期布局 为稳经济提供支撑

  从潜能条件来看,科技创新能力的突破是另一关键支柱。近年来中央政策特别强调“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打通“实验室─生产线”转化通道方面做的比较好。中国在创新方面的步伐并没有过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相反随着更加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等,使得中国在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科技自立自强的推进,降低了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增强了应对技术封锁的能力。

  制度优势与市场优势的协同效应同样重要。中国特有的举国体制能够集中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而超大规模市场则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应用场景与需求牵引。我们特别注重谋长远,在应对短期问题的时候,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十五五”规划的工作,通过中长期的一系列投资、产业布局、创新布局等,给稳经济提供强大的中长期发展预期方面和实际方面的支撑,使得中国在应对当前挑战当中更有底气。

  应对策略坚持“两个坚定不移”

  在应对策略上,中国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通过稳增长巩固国内经济循环;二是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继续去跟海外市场做更好的对接,也会积极促进中美双边的经贸往来。可以看到,即使在美国关税施压下,中国仍保持谈判诚意,强调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的本质。中国在外交方面不会改变基本立场,会继续推动开放,也会继续在探讨中去维护中国大国信用和形象。希望美方能够珍惜中方的善意,能够保持同样的诚意或信用进行对话,让合作持续深化,这对于中美两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稳定都有好处。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 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问题:如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董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需统筹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既立足当前稳住经济大盘,又着眼长远推动转型升级。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政策精准发力、创新驱动引领,以及市场机制的优化。从“量的合理增长”看,稳增长仍是下半年的重点。尽管上半年GDP好于预期,但外部环境复杂、内部需求待提振等挑战仍存,需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宏观政策储备。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持续发力,适时加力”,“持续发力”意味着要落实落细上半年已出台政策,这些政策是在去年一揽子增量政策上的进一步延续,“落实落细”就意味着要增强政策针对性有效性,确保政策效果充分释放;“适时加力”则强调保持宏观调控灵活性,为潜在风险预留政策空间。

  提升经济科技含量的步伐不会断

  从“质的有效提升”来看,高质量发展需依托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最近我们在与各地各部门交流“十五五”规划时已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高频词,各地均将其作为未来五年发展的核心议题。这一趋势表明,中国将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这种步伐是不会断的。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当中有一句话,“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过去中央也提过新兴支柱产业,这次更加强调“具有国际竞争力”,意味着发展新兴支柱产业过程当中,不仅产业需达到一定规模,更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并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这一新导向表明,相关产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需加快布局以填补传统产业拉动力减弱后的空白。

  优化市场竞争 倒逼产业升级

  此外,优化市场竞争秩序是提升质量的关键一环。通过反内卷、规范恶性竞争等政策,推动企业回归靠创新、靠质量竞争的轨道,既能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也能倒逼产业升级。例如,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政策引导下价格降幅收窄,正是市场竞争从“量”向“质”转变的体现。

  下半年,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将同步推进,既通过落实落细政策稳住经济基本盘,又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市场机制推动质量变革,相关举措不仅体现在下半年的工作当中,也将贯穿到整个“十五五”规划当中。这种“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策略,既符合当前经济形势需要,也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