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王水雄接受《大公报》采访时表示,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在民生保障等方面既有一脉相承的理念,也有与时俱进的新表述与深化内容。首先,“高质量”表述更加突出,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等。其次,民生建设方面的内容更加细化,如公报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将其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一起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制度改革保障平等发展机会
“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成重要任务。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王水雄表示,要通过制度改革,打破社会阶层固化,让个体发展拥有平等机会。无论是经济保障、职业晋升还是未来前景,都能通过努力实现突破。实现这一目标则需三大制度支撑:一是筑牢兜底保障底线。建立全国统一的基础性保障标准,覆盖全人群,尤其确保农村老人、城镇退休人员能拥有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二是搭建发展赋能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开拓新兴领域,引导社会资源向年轻人聚集的赛道倾斜。三是倡导宽松时空安排。实行一周工作四天的宽松的作息制度,将小长假制度化。\大公报记者江鑫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