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粤港澳大湾区要用好基础科研、应用转化、金融支持优势,建成共同大市场。图为参观者在全球首家机器人4S店──优必选机器人超级工厂体验中心观看机器人演示。\大公报记者胡永爱摄
“世界湾区经济论坛2025”3日在香港举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接受《大公报》访问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用好基础科研、应用转化、金融支持的“新三驾马车”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加快规则对接、机制衔接。“大湾区几个大城市都有不少国家级、省级实验室,但长期不互通、不关联使用。”郑永年建议应确立大科研体系,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科研设施、科研工具的开放。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里的内地城市可以与香港对接,形成湾区共同大市场。郑永年还建议,粤港澳三地要筹建多层次协调机构,理清现实层面规则对接难题,建成湾区共同大市场,并向世界最强经济区目标迈进。\大公报记者毛丽娟
“现在国家已经明确,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就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制度型开放,要跟先进的、国际的规则接轨。”郑永年认为,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在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医疗教育国际化等领域的规则都非常先进且高度国际化,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里的内地城市可以与香港对接,形成湾区共同大市场。
建多层次协调机构 促融合发展
对于如何有效促进规则对接、机制衔接,郑永年表示,可以学习欧盟经验,其20多个主权国家形成了一个共同市场,保障机制就是欧盟议会建立有长期沟通的协调机构,而中国本身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更应发挥好协调带动功能。此外,大湾区可借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融合经验,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政府之间,建立有多类协调机构,不仅是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建有多层次协调机构,解决融合发展中遇见的难题和阻碍。
在郑永年看来,现时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条件非常好,香港多所名校的基础科研实力居世界高校前列,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又同时拥有活跃的风投资金,而深圳和珠三角则有首屈一指的应用技术转化能力,工业化基础扎实。郑永年建议粤港澳大湾区用好基础科研、应用转化、金融支持的“新三驾马车”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加快规则对接、机制衔接,早日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世界最强经济区。
重新定义人才 不能只重视院士
当今世界,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郑永年表示,从“新三驾马车”的框架来看,建立大科研体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需要有机整合。首先是重新定义人才,在基础科研领域,不能只视戴有院士“帽子”的人为学术人才,还要挖掘类似杭州“六小龙”创业者这类的应用型人才。其次是需要系统性的体制改革,将原来互不连通的众多实验室从“多而不强”转型为“又多又强”。同时,不能要求研究人员都是“全才”,即既要做基础科研、应用转化,又要能筹措资金。
“此外,要改变科研经费的投向,中国大量的科研经费流向了两院院士这些‘帽子’人才,极少部分才流向了年轻创业者、忽视了中小企业、不投资‘未来’,这是很不合理的;要重新定义‘科研’,不能将论文发得多等同于科研做得好,中国已经是论文发表大国,但科研的转化率却很低。”郑永年指出。
现今,中美之间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上的竞争,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应对此挑战,郑永年建议应该确立大科研体系,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科研设施、科研工具的开放。“大湾区几个大城市都有不少国家级、省级实验室,但长期不互通、不关联使用。”郑永年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在科研要素的流通上更具开拓思维,早日出台有利于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各项政策,在引领未来产业的同时,赋能现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