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空风能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目前中国多家科研力量分别在陆基和空基两种技术路线实现成功探索,并在陆基伞梯组合型技术和兆瓦级示范项目上,已达全球领先水平。
电力从业者、能源动力专家张波向《大公报》介绍,“陆基”与“空基”的区别在于发电机置于地面还是安装在飞行平台上。“陆基”高空风力发电,即通过地面发电机利用风筝或无人机做功发电。今年1月,中国首个兆瓦级高空风电站在安徽绩溪成功发电,运行高度覆盖500-3000米范围,采用的就是“伞梯组合型陆基高空风能发电”的创新技术;近日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上空试验的世界最大5000平方米高空风电“捕风伞”,也属于陆基高空风力发电,标志着中国高空风能捕获能力正从1000米向3000米甚至5000米迈进。而“空基”方案是将轻型风力发电机搭载在轻量级飞行器上飞行,直接捕获和转化风能。去年,中国首台S500型涵道式浮空风力发电系统(SAWES),在湖北荆门放飞,已实现500米高度发电;今年9月,清华大学电机系等单位联合研制的世界首台兆瓦级高空风力发电系统——S1500型浮空风力发电系统,在新疆哈密完成首次试飞,实现1500米高空稳定发电。这些浮空风力发电系统外形酷似飞艇,整体尺寸超过一个标准篮球场,通过主气囊与环翼形成巨型涵道,搭载发电机组,在高空直接利用风能发电并通过系留线缆传输至地面。
全产业链技术与设备自主可控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高空风能利用领域拥有全面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全产业链技术与设备的自主可控。随着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空中发电或将成为继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后,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又一张“绿色名片”。\大公报记者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