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漠视医疗需求将民生政治化 反对派盲反“主教山”建医院

2018-06-24 08:08:09 作者:龚学鸣、郑文迪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圣公会拟将港中医院旧址重建25层高非牟利私营医院,反对派“发功”图拖垮项目/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

人口老化,医疗服务需求愈趋殷切。圣公会拟将中环“主教山”港中医院旧址重建为25层高非牟利私营医院,公民党陈淑莊及政府山关注组以医院与周边环境不协调为由,先後向城规会申请限制相关地段发展高度、向古物谘询委员会“发功”,图拖垮项目。地区人士质疑有人为反对而反对,强调区内医疗服务需求愈趋殷切,期望医院项目尽快上马。香港圣公会教省秘书长管浩鸣批评有人将民生事件政治化。

政府山关注组向城规会申请将中环圣公会建筑群及附近一带改划为“文物专区”,限制发展。第二轮公众谘询上周五结束,公民党陈淑莊、被取消议员资格的姚松炎及政府山关注组在截止前,继续鼓动市民联署,要求城规会限制有关地段发展高度。申请暂定八月上旬在城规会审议。

管浩鸣:项目有助分流公院人潮

“改划用地起楼,你反对;起医院,你又反对;真是好离谱!好离地!”香港圣公会教省秘书长管浩鸣指,有人事前无“打招呼”就向城规会提交改划用途申请,令人感觉是胁迫圣公会妥协,而非真心希望推动项目发展。他批评近年愈来愈多人将民生事件政治化,本末倒置,“我们也重视文物保育,但人命不是更重要吗?”

管浩鸣表示,拟议发展用地早期曾建议兴建综合大楼,但随老年人口急剧增加,区内那打素医院又搬到大埔,经通盘考虑後的决定兴建医院。他说,项目虽然是私营医院,但有助分流公立医院人潮,有意在医院挂单的医生,亦承诺会提供义诊服务。拟建医院楼高25层,提供293张病床、12间手术室。

平衡保育发展 减营运规模

对於反对人士质疑医院大楼25层太高,与周边环境不配合,他解释指,现方案已平衡保育及发展需要,因为医院一般有约400张病床在营运等各方面最具效益,而圣公会项目为配合周边环境,将原拟楼高29层大楼,降至25层,病床数目亦相应降至293张,倘若再减少,势必导致收费增加,“我们不希望收费高昂,所以要兴建一定数量的床位,如果进一步减少床位,成本无可避免会很贵。”

圣公会早年提出发展建议时预算项目发展成本约30亿元,最快2022年落成,但由於中西区关注组向城规会提出改划申请,项目至今落成无期。管浩鸣指,会待城规会八月完成审议,才继续下一步事宜,之後需时半年至一年进行深化设计及前期準备,而建筑期料需时四至五年,“拖得愈耐造价肯定愈高,无论30亿、40亿,我们始终希望做好这件事。”

据了解,圣公会已就项目完成交通影响评估,预期对周边交通影响可以接受。医院有24小时门诊,但由於私家医院不设急症室,不会经常有救护车出入。车道设计会避免车辆使用雪厂街,免加剧繁忙时间区内交通挤塞。

陈学锋:区议员普遍支持建院

圣公会建医院计划早於去年初已向中西区区议会汇报。中西区区议会副主席陈学锋指,议员普遍支持在上址兴建医院,认为有助满足区内医疗服务需求,“你点忍心年年流感高峰期都见到病人轮候八、九小时看医生?”

他说,区议会讨论时亦曾提及交通影响问题,认同医院本身位处港铁站可步行到达的范围内,加上医院的车位不多,相信对区内交通影响有限。

对於有关注团体提出城规申请限制项目高限,陈学锋认为,一个不相关团体申请限制私人用地发展犹如“抢夺民产”,质疑有人为反对而反对,重申社区希望项目尽快上马。

反对派屡阻中环发展

中环商业区土地资源珍贵,但部分项目却因反对团体阻扰,发展一波多折,地皮亦“晒太阳”多年。此次企图阻挠圣公会建筑群建医院的是由公民党策动的“政府山关注组”,这个组织阻碍中环发展有前科。

政府早年曾建议拆卸中区政府合署西座,用作商业发展,增加中区写字楼供应,但“政府山关注组”向国际组织申请就西座发出“保育警示”,力阻政府拆卸计划。

时任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曾批评关注组的举措是“以偏概全”和“断章取义”,将不準确的资料提交国际组织审阅。其後古物谘询委员会两度为西座进行历史建筑评级,西座亦由最初的二级历史建筑评级,提升至一级历史建筑。西座保育事件扰攘多年後现已活化为律政中心。

中环街市活化同样一波多折。计划2009年提出以来,两度受司法覆核挑战,其中提第二次司法覆核申请人是一名年逾60岁的聋哑婆婆,而在背後协助她入禀的人是曾多次就规划发展议题提出司法覆核的何来。活化计划一再拖延,建筑成本六年间由五亿元飊升两倍至15亿元,市建局最终宣布放弃经公众谘询的“漂浮绿洲”概念,改为简单活化,令项目成本锐减至约六亿元,但项目至今落成无期。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