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习主席视察香港一周年] 港融入发展大局 投身湾区大潮

2018-06-27 07:05:58大公网 作者:文轩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国家主席习近平於二○一七年七月一日,在香港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

大公报讯 记者文轩 “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过去一年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七·一”亲临香港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以及中央出台一系列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香港掀起了大湾区热潮——从特区官员到民间团体,从老一辈企业家到满怀憧憬的年轻一代,前往大湾区的考察团络绎不绝。如今大湾区规划即将出台,本港各界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如箭在弦。社会各界人士向大公报记者表示,正如习近平主席一年前语重心长地提醒的那样,“苏州过后无艇搭”,紧紧抓住当前发展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绝对不容错过。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并列,上升到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高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於五月下旬,先後到广东自贸试验区珠海横琴片区、广州南沙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调研自贸区规划建设发展情况。他强调,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要立足三地优势,加强三地联动,高品质高起点做好大湾区规划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习近平主席希望港人能够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国家,寄语香港要把握“一带一路”及大湾区等机遇,做到互惠互利

官商民掀考察热潮

今年两会结束後,香港旋即掀起一股大湾区热潮,特区政府及各界团体纷纷组团前赴大湾区考察: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继上任後多次前往大湾区城市访问,三月底率领多名政策局局长赴大湾区深圳、中山、珠海三市考察,五月中旬又访惠州、广州,为落实即将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做准备;32名立法会议员四月下旬又赴大湾区,不同立场的议员都反应正面,认为机遇难得。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率领多名政策局局长,于2018年3月29日起程前往大湾区深圳、中山及珠海三市考察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六月上旬亦组织专题调研团赴大湾区考察,其间提出多项建议,包括设由省政府领导、9+2代表、中央部委代表组成的高层次协调机制、优化“港人港税”、将回乡证换成内地身份证或大湾区智能卡等。此外,民间各个团体自发组成的考察团、调研团更是数不胜数。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团2018年6月4至8日前往大湾区考察,冀助进一步推动港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港青积极融入湾区

这股大湾区热亦存在於年轻人当中。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过去一年为港青进入大湾区举办多场活动,包括举行万名青年招聘会,让港青有机会进入腾讯、小米、网易等内地知名企业;下半年还将在大湾区举办3000青年写书法、青年与世界冠军打羽毛球等活动。该会主席吴学明表示,希望通过多样化的集体活动,帮助港青了解、融入大湾区。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政协青年联会创会会长蔡加赞亦常赴大湾区考察。他说,香港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大湾区对青年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必须亲自去看、去深入了解,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後有针对性地探索”。另外,香港广东社团总会早前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千人考察团,并成立大湾区青年联盟,亦获得年轻一代的积极响应。

料将成全球最大湾区

根据统计,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经济总量已排在全球四大湾区的第二位,距离第一位的东京湾区只相差1500亿美元,预计不出五年,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球最大湾区。有政党领袖认为,聚焦大湾区或可解决香港社会矛盾。

全国政协常委、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创会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指出,粤港澳三地具备其他三大湾区的不同优势,而且其他三大湾区已经发展多年,发展空间日益饱和,但粤港澳大湾区则刚刚诞生,前途无可限量,香港必须把握机会,否则便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是“苏州过後无艇搭”。

助升学 拓交通惠 就业助 港发展突破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七.一”视察香港时曾表示,中央有关部门将积极研究出台便利香港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具体措施,为香港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随後,中央便两次出台相关措施,回应港人诉求。有学者认为,有关措施有利於港人,香港是大湾区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大湾区亦是助港突破发展瓶颈的强大推力,故关键在於有积极参与的心态。

去年八月,港澳办负责人表示,中央各部门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後难、分步推进”的原则,先聚焦解决港澳同胞普遍关注、影响面较大的诉求,并且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如教育方面,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北京等港澳同胞居住较集中的省市,教育部将加强统筹,为港澳学生群体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出行方面,亦设置了可识读回乡证的自动售、取票设备。同年十二月,港澳办再公布一批便利措施,包括就业方面,容许在内地就业的港澳人士缴存住房公积金等。

学者吁港青抓紧机遇

岭南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何泺生表示,这一系列措施为港人进入大湾区生活或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目前香港是大湾区内最显赫的国际金融中心,优秀人才的比例也较其他区内城市高,相信中央在制定大湾区政策时,已将香港视为最重要的一环,港人有很大发挥空间。他亦呼吁本港青年要具备大湾区视野,在心态上不应抗拒。

香港经济学会顾问、香港理工大学前会计及金融学院副教授刘佩琼指出,即将出台的大湾区规划将对区内各城市作出定位,香港凭藉着高度国际化的商业环境,在区内拥有明显优势,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便利港人的措施,但香港亦需主动积极把握机会,因为区内各城市的分工将按市场优势分配,香港若要把握住高新科技这一强劲的经济推动力,还须在相关配套方面作出提升。

把握“一国两制”关系 以开拓精神打破困局

民建联主席、立法会议员李慧琼昨日与传媒聚会时,分享对香港社会这一年来发展的看法时表示,习近平主席去年七一视察香港後,作出对“一国两制”的祝福,对香港未来的发展提出许多真知灼见,让社会在准确把握“一国两制”关系,依照宪法及基本法办事,以及聚焦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环境、稳定四方面起到很大作用。过去一年,特区政府新班子“开局良好”,虽然面临的“挑战巨大”,包括土地房屋问题、产业结构、青年向上流动空间的挑战等。但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出台,这是对香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机遇,能在不同程度上纾缓本港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李慧琼直言,现时年轻人在本地的向上流动机会较少,认为香港必须直面现实,承认社会已发展到某个程度,如要有飞跃或跨越式发展,必须把握大湾区的发展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内地或者大湾区这方面的机遇一定比香港多,因为地方、人口、市场大,香港人须继续有开拓精神,才能够突破现时的发展困局。”她说,民建联已成功争取让港人在广东省申领电动车牌免住址证明,他们亦会积极争取便利港人措施,将去信人民银行,要求中港银行在港为港人办理内地支付服务。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