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点击香江:香港为什麼会有那麼多市民怀念田家炳?/屠海鸣

2018-07-12 03:16:24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7月10日,香港著名慈善家、有“百校之父”之称的田家炳先生去世,享年九十九岁。消息传来,香港社会各界和许多市民都表达了深深的哀悼、缅怀、不捨之情。不仅在维港两岸,在内地、在整个华人世界,不少民众纷纷致以悼念、哀思和关注,人们都对田家炳先生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在田家炳先生生活了近一个世纪的香港,为什麼平日对立严重的社会,会有那麼多市民怀念这位老先生?实际上,这正体现了老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第一,田家炳有无私奉献精神。数十年来,他几乎捐尽全部身家,捐款总额逾十亿港元,用於两岸四地的教育事业,受惠的学生数以百万计;第二,田家炳爱国爱港爱乡,毕生立志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国家,力求提升中国教育事业,家国情怀感人;第三,田家炳淡薄名利,生活樸素,不求闻达不求功名,宁可自己家人受苦,也要树人助人。

  田家炳先生身上闪现的是人性的光辉,也是香港老一辈实业家高尚品德的生动体现。实际上,香港市民怀念田家炳先生,是怀念不屈不挠的狮子山精神,怀念团结一致的香港精神,怀念踏实幹事、助人为乐的同舟共济精神。斯人已去,但田家炳先生的精神永留,香港市民相信他的事迹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香港市民继续奉献社会、建设香港、贡献国家。

  捐尽家财 造福千万人

  田家炳先生虽然不是香港最有钱的,也不是捐资最多的,但却堪称为捐钱兴教育最投入、最积极也是最慷慨的一位长者。自田家炳基金会1982年成立以来的三十六年裏,总共捐出近十亿港元。这些资金绝大多数都投入到香港和内地的教育以及医疗事业。据统计,以田家炳命名的内地中、小学共有186所;受基金会捐助的综合大学有41所、师範学校有38所。还有许多的医疗、长者中心。香港的10所大学,同样无一不受其资助,几乎每一位在香港上过大学的同学,都会享受到田家炳捐助带来的益处。可以说,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田家炳先生的捐助学校。“田家炳”三个字成为了热心公益、扶贫捐教、造福社会的代名词。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田家炳为了实现对捐助的承诺,不惜卖掉居住了40年的住宅,并向银行贷款,以将资金源源不断地捐到两岸四地。这是怎样的情怀可以做到如此无私的奉献?这又是怎样的决心与意志力可以做到如此的义无反顾?田家炳几乎捐尽了所有的家财,但却造福了数以百万计的学子。他曾说:“人生的最大价值在於无私奉献;能把自己的财富资助公益事业,广大民众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获得无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我们不妨将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恒久而辉煌的事业。”田家炳先生这种境界、思想和行为,环顾香港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是极其罕见的。不论持何种政治立场,也不论对未来发展持何种态度,许许多多市民都会对田家炳先生这种大爱、精神和使命而感动。

  贡献国家 毕生立大志

  出於怎样的思考才会令田家炳作出这些决定?笔者10多年之前,在香港仁爱堂担任总理和副主席期间,曾多次接触过田家炳先生。他曾在一次交谈中提到,他早年出国考察看到外国的先进事物,深深感受到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国家发展的重大作用,返港後下定决心全力以赴捐资助学。笔者听了非常感动,难以忘怀。这些行动的背後,体现的是一位中国人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强烈责任感,也是一位实业家报效国家的强烈使命感。田家炳基金会的宗旨就是这样写着:“促进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文化,融合世界文明,以提升中国的教育素质,贡献国家。”这短短的五句话,融合了田家炳一生的追求,贯穿於其中的正是爱国、爱港、爱乡的家国情怀。

  “要教育办好,首先是基础教育要办好。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内地基础教育也亟需发展,这也是我重点捐助内地的原因。特别是山区的穷孩子,我希望看到他们可以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我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看到那麼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感觉会是毕生最大寄讬。”这些真情流露的樸素话语,体现的不只是他对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投入,更让港人看到了这位矢志贡献国家民族的优秀实业家的赤子之心。今天,我们身边这麼多市民怀念他、称讚他、纪念他,正是对这种爱国爱港爱乡精神的强烈共鸣和由衷感染。

  淡薄名利 受世人景仰

  在香港这样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商业社会,追求生活上的享受似乎是再正常不过。以田家炳先生的财力,他完全可以住半山豪宅,拥有飞机遊艇,出入专人服侍,每天红酒雪茄,享受富贵生活,别人也不会有任何微言。但是,田家炳正是为了把钱都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对自己及家人极为“吝啬”,过着甚至不如香港中产阶层的简樸生活。例如,他在生意场上从不搞铺张、奢侈的举动;儿女婚嫁一切从简;自己大寿也不摆酒;一双鞋穿了10多年,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裏……广为人所熟知的是,他没有房产,自己租住的是只有75平方米的房子,而且是普普通通打工仔聚集的美孚新邨;他出行没有豪车代步,在港铁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他基金会工作人员曾对笔者说过:“他不愿意身上有钱,甚至家人给他的生活费也想捐出去。”田家炳先生有一套60年代做的西装,一直穿到了现在,内裏裁缝店的电话号码都还保留着五位数。老人的樸素、执著、正直,还可以说出许多许多真事。

  但田家炳先生对此毫无怨言,他并非不愿意享受富豪生活,而是希望言传身教,同时把更多的爱心用到最需要的教育事业上。正如他在98岁生辰时对大众所说的一句话:“我虽然不是最有钱,但我一直在想尽自己的绵力。钱财都是身外物,特别是,看到一栋栋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听到万千学子的读书声,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质上的享受好得多。”田家炳先生淡薄名利,也极少接受传媒访问,可以说一生两袖清风。这几天,港区的全国政协委员,都在微信群裏怀念这位慈祥老人。许多委员都写下了崇敬、钦佩、感恩之言。大家说得好,在现实社会,能捐巨资者不少,能身体力行推动慈善事业者也众,但像田家炳先生这样的不求闻达者,却并不多见,这正是让世人肃然起敬与景仰之处。

  田家炳身上闪烁着高尚的人性光辉,是港人之光、香港之辉。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致哀时,深深讚扬“田家炳数十年来全情投入慈善事业,不遗馀力地助学兴教,大力捐助香港和内地的医疗、基建等项目,一生致力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令人景仰。”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也向老人表达了由衷的哀思和怀念。两天来,市民们纷纷用各种形式向田家炳先生致敬,是对他爱国爱港的家国情怀、对狮子山下精神和同舟共济精神的崇尚、嚮往和追求。今天,在香港740万市民“共担历史责任、共享伟大荣光”进程中,需要弘扬和传承的就是田家炳先生这种胸怀家国、贡献国家、建设香港、奉献社会的爱心、热心和信心!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会长

责任编辑:takung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