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七成“麦难民”有家不归 年轻比例趋增

2018-08-06 03:16: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记者林海莹报道:㓥房湧现,但环境恶劣,住客宁做“麦难民”也不愿返回蜗居。团体调查发现,“麦难民”人数五年内增加5.9倍,逾七成受访“麦难民”本身有居所,年轻“麦难民”比例大增。有19岁“麦难民”认为“有WiFi可以打机”已足够,有执业中医“在职贫穷”成为“麦难民”。

  为悭电费交通费夜宿快餐店

  太平山青年商会於今年六月派出逾百名义工,考察及访问全港116家24小时快餐店,目睹334名俗称“麦难民”的夜宿者,数字较2013年一个民间调查增加5.9倍。荃湾区是“重灾区”,调查员曾在荃湾一间快餐厅见到30名“麦难民”。

  调查员成功访问53名夜宿三个月以上的麦难民,发现71%受访者有居所,例如㓥房、公屋或住私楼,与香港社区组织协会早前公布调查仅两成人另有居所的数据,大相迳庭,但为悭电、悭交通费、睡得更舒适等原因而“有家不归”。57%受访者有全职、兼职或自僱工作。

  19岁的“亚龙”是最年轻“麦难民”受访者,他与父母关係恶劣,不愿回家,读完中学,做地盘散工赚生活费,收工就到麦当劳用餐并留宿,他称:“我返地盘有钱,麦当劳有WiFi可以打机就得啦。”

  中医住所当储物用

  成为“麦难民”近一年的执业中医阿辉,日间在连锁中医诊所上班,因是兼职,收入微薄,晚上背着藥包四出上门应诊,帮补生计。

  他租住私人单位,但来回要花交通费与时间,不划算,加上住所漏水,他宁愿留宿快餐店,住所变成储物用。

  今次调查计劃顾问李浩然称,成为“麦难民”有三个层面的原因,包括住屋问题、在职贫穷及家庭关係,七成受访者因租金高、电费贵及居住环境恶劣而夜宿麦当劳,有住㓥房的受访者称,业主收取16元一度电的高额电费,根本没能力负担额外的冷气开支。

  太平山青年商会会长黄锐华建议,政府应制定“有温度”政策,增加资源及拨款予福利机构和前线的服务团体,作更多外展服务,定期调查香港麦当劳夜宿者。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