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政府早前宣布取消旺角行人专用区
就在几天前,笔者走过旺角西洋菜街,没有了夸张的音乐,搞笑的表演,我不禁抬头看一看路牌,才能相信这裏是西洋菜街,“杀街”後的西洋菜街。但往日在此活跃的街头艺人,包括有人喜欢有人憎的“大妈歌手”,并没有因为“杀街”而凭空消失,他们走入了尖沙咀海滨公园,甚至社区的广场中,公共表演空间的争夺战仍在继续!
本港的街头艺术表演该何去何从,这不是新问题,但政府长久以来均给不出答案,说明当局在文化政策上缺乏充分的重视。从一个城市的角度来看,街头文化艺术的表演,可以丰富该城市的综合素质与形象。
我早前在澳洲布里斯班生活,市中心的皇后街上虽然也行人如潮,但仍可容纳默剧表演者、油画家、笛子手等多位街头艺人,他们各自保持适当距离,各自演出互不干扰,也让整条大街在商业味道中增添一点文艺气息。同样的情况在欧美不少大城市都存在,成为当地的一道独特风景。
回看香港的西洋菜街,为何会从一个行人专用区,变成一个街头文化特区,再变成一个“大妈专区”,最後因扰民太甚而迫使当局“杀街”,然後一批在此表演甚至赖以为生的街头艺人从此不知何去何从,甚至有大妈歌手对着新闻镜头流下了眼泪!
应协调出多人受惠方法
我认为,大妈的眼泪是为香港文化政策的失败而流。因为政府并没有对城市文化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当各方持份者在使用公共空间时无法自行协调。有去过西洋菜街的人大可回忆一下,短短数百米的小街上,表演者比行人还多,大家的表演互相干扰,最终造成了噪音、卫生、交通混乱等问题,迫使行人专区走上死路。
我必须指出,当局选择“手术式”的解决办法,将行人专用区取消,这解决了旺角的道路问题,但并没有解决文化表演者的问题,只是将旺角的公共空间争夺战推到其他本已拥挤的公共空间去。
香港人口密度高,公共空间有限是客观的事实, 而政府作为社会资源运用的最後协调者,在“菜街事件”後应该思考如何让街头表演者在互不干扰,又不影响行人、商户、道路使用者的前提下,得到一个表演的空间,达到“活化社区、丰富生活”的目标。
这要求负责文化政策的民政官员需要跳出官僚制度的框架,并吸收艺术界的声音,才能发挥政府的角色,为社会的不同持份者,协调出一个最多人受惠的方法,这不正正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吗?英国在这方面便设立发牌制度,由市民、街头艺人及艺术界权威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这种做法是否值得香港参考?设立文化局来统筹文化发展政策,又是否该尽快提到政制改革的前列位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