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把握湾区机遇校长纷献“锦囊” 港教界倡南沙建两地交流中心

2018-08-31 03:16:32大公报 作者:石璐杉 朱晋科 赵凯莹 文轩 朱乐怡 杨州 郭咏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大公报和中联办教科部共同举办“大湾区发展与香港教育机遇”座谈会,与会教育界人士纷纷向政府献策   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育英才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至关重要。大公报编辑部与中联办教育科技部昨日举办“大湾区发展与香港教育机遇”座谈会,邀请21位教育界人士就大湾区教育合作与交流分享真知灼见。有与会者提议,在南沙设立两地教师交流中心,让香港与内地的老师有集中学习、交流的机会。多位校长亦为特区政府献上“锦囊”,他们指出,大湾区教育交流合作要有坚实的法律依据,建议特区政府可以与内地签订教育CEPA;而政府还应进行跨部门研究,在课程发展、教材配套等方面加深教师和学生对大湾区的认识,并利用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等便捷条件促进两地交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全面推进阶段,香港各行各业都期待把握大湾区发展的机遇。在“大湾区发展与香港教育机遇”座谈会上,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副董事长、总编辑李大宏致辞时表示,今次座谈交流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加强对香港教育与大湾区关系的认识,增强学校的关心、重视以及促进政府完善相关政策。中联办教育科技部副部长刘建丰说,大湾区建设需要发挥香港教育界的经验,培养适合大湾区发展的人才,相信两地教育未来有很多可以共同发展的地方。

与会人士透过自身的教学、管理经验与内地姊妹学校交流的体会,就大湾区教育合作与交流提出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建议。

促学位互认更新扩青年出路

风采中学校监兼教育评议会执委冯文正指出,香港与内地的姊妹学校不能经常面对面接触,建议在南沙划地,作两地教师交流中心,提供政策策划和人才培训,香港、内地老师可在暑假或一段较长的时间集中到该处交换艺术学习、英语教学及家长教育等经验。随着高铁、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指日可待,风采中学校长陈玉燕认为,这将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度、对焦式交流的机会。

在教育工作者看来,要促使交流合作更密切,两地高等教育学位互认必须更新。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表示,香港考生仅36%人可升读政府资助大学,余下分别就读自资大学或副学士,其认受性仍有不足,且工种及实习机会不多,若充分利用大湾区发展的机会,加快区内教育相互认证,变相可开放实习或工作岗位予此部分毕业生,以实现专业课程上的对接。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副总监周文港亦指出,现时部分自资院校的学历未获内地认证,虽然教育水平不错,但收生困难,应该更新认证。

倡两地签教育合作CEPA

而多位校长都认为,特区政府在推动教育界把握大湾区机遇方面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汉华中学校长、香港直资学校议会执委关颖斌表示,特区政府应该进行跨部门研究,在课程发展、教材配套等方面加深教师和学生对大湾区的认识。仁爱堂陈黄淑芳纪念中学校长蔡国光则提议设立大湾区教育发展委员会,多推动民间交流活动。狮子会中学校长林日丰则直指,涉及教育是敏感的议题,大湾区九市两区的政府要为区内教育合作提供法律基础。林日丰说,现在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有CEPA,E是指Economic,他提出这个E可否改为Education,即签订一份教育合作协议,政府有责任去推动和解释,为学校行事提供一个“安全网”。

大公报8月31日 A1版、A24版

  

大公报8月31日 A23版

冀放宽自资院校内地收生限制

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资源应如何整合,是昨日大公报教育界座谈会的重要议题。有教育界代表建议,两地高等教育学位互认名单应该要更新,同时放宽香港自资院校招收外地学生不得多于一成的限制,此举既有助解决自资院校收生困难的问题,亦可为大湾区的建设提供合适的人才。

香港教育行政学会会长李少鹤指出,现时不少内地生有意来香港升学,但以他所知,现时香港的自资院校中,只有树仁大学和珠海学院可以招收内地学生,其他自资院校仍有限制,他希望国家及政府可放宽限制,让自资院校有机会接收内地学生,从而促进两地大学生的了解和认识。

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副总监周文港指出,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血,教育的供应和需求都应该扩大,但目前有很多制度壁垒,例如2004年7月两地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备忘录》,14年过去了,协议内容有些已经过时,需要作增补,更新香港自资院校的名单。同时放宽香港自资院校招收外地学生不得多于一成的限制。

跳出港局限 扩教育视野

“如果(香港产业)只集中在金融,将学生的生涯规划越搞越窄,他们就无希望,所以要将个饼做大。”周文港建议,两地政府可合作办学,先从研究院开始,然后到研究生院,最后到整间大学的层面,在基础教育、城市规划和产业多元化方面作出贡献,“我们要给学生更广的视野,大湾区就是很好的开始。”

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表示,港人到内地考试十分普遍,而内地人来港考试亦逐渐成趋势,今年录得184名非本地生考文凭试,香港未来亦可考虑开放大湾区内地考生申请非联招入学,形成良性竞争,亦可应对未来会出现的生源不足问题。

政府应加码奖励出色姊妹校

图:与会人士对把握大湾区发展促进香港教育再上层楼充满信心 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

姊妹学校计划推出已14年,宗旨是为香港的中、小学及特殊学校提供与内地学校交流的平台。不过,不少教育界人士指出,现时的计划只流于表面,单凭一、两次的观课,实际上未能达至文化交流的效果,认为有必要深化。多名教育界人士昨日出席“大湾区发展与香港教育机遇”座谈会时建议,除了学校相互缔结姊妹校,还可透过让学生入住结对的家庭,将交流拓展至生活层面;亦有中学校长指出,现时政府提供的15万元津贴不足够,认为应为成效显著的学校提供额外拨款,提高学校推动计划的诱因。/大公报记者 赵凯莹、刘家莉

教育局自2004年起推行姊妹学校计划,并于2015/16学年推行为期三年的“促进香港与内地姊妹学校交流试办计划”,为与内地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的公营及直资学校,提供财政及专业支援。有关计划于2018/19学年起恒常化,每年为每所学校提供15万元经常津贴。

在“大湾区发展与香港教育机遇”座谈会上,本港多名教育界人士认为,现时的姊妹学校计划仍属“点到即止”,未能达到计划本身的目的,建议深化计划内容,同时增加资助。

入住结对家庭 学生情谊厚

风采中学校长陈玉燕建议,中联办可以提供更多配对方面的帮助,让学校文化较接近的学校相互缔结成姊妹学校。例如风采中学就是由中联办搭桥牵线,根据学校特质,促成与浙江省镇海中学缔结姊妹学校的。她表示,现时两校师生除了互相交流探访外,学生也会入住结对的家庭,而不是入住酒店,令学生有更深入的生活接触,联系得更紧密,文化沟通更贴地,情谊亦更深厚,不少学生家庭会在暑假时到内地的结对家庭进行探访。

打破“单对单” 组多校联盟

她举例说,该校一名应届中学文凭试考生获香港中文大学的翻译系取录,本来已是不错的升学机会,但他亦很希望到南京大学入读德语系,最后询问了结对中学的内地同学意见后,决定入读南京大学。

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香港直资学校议会主席招祥麒表示,现时姊妹学校的发展多流于表面,“只到学校参观、观课一两节,欠缺深度交流”。他就计划的深化提出两项建议,其一是扩大学校间的合作模式,不局限于单对单,而是三校、四校联盟;其二是除了学生的交流,校长、老师亦可以作个别交流,就学校不同岗位的工作心得多交换意见。

仁济医院王华湘中学校长、香港教师会常务理事邱少雄则指出,现时政府提供每年15万元的津贴并不足够,希望政府能为成效较好的学校,提供额外拨款,为学校提供诱因参与及积极推动计划。

大疆与培侨合作 首在港办机械人课程

图:大疆无人机在青少年心中燃起科技热情 网络图片

培侨中学校长伍焕杰昨日在大公报教育界座谈会分享该校与内地交流的点滴,并透露该校是第一间与深圳无人机科技公司大疆签署合作协议的中学,其首个机械人课程准备在香港落地。

伍焕杰介绍,培侨中学做了很多与内地的交流工作,除了姊妹学校交流、参观大湾区大学外,还会考察区内优秀的科技企业。他续指,大湾区内的佛山、肇庆市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两地教育的交流不止着重STEM(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亦有艺术文化。

发挥整体优势 提升湾区教育

昨日,在大公报编辑部与中联办教育部联合主办的主题座谈会上,20多名本港中小学校长、教师、教育界代表,聚焦“大湾区发展与香港教育机遇”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他们既一针见血地点出香港教育缺乏可持续性发展、师生对内地发展情况了解片面,以及中小学生源存在“断崖式”不足等问题,亦一致看好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认为香港可充分发挥“一国两制”、教育模式国际化等优势,与内地姊妹学校增加互动交流,取长补短,为提升包括香港在内的大湾区教育水平作出贡献。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