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香港中联办推动两地科教交流 硕果累累

2018-09-09 03:16:09大公报 作者:朱晋科 赵凯莹 汤嘉平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联办十分关心香港青少年的发展,图为王志民主任在今年四月开放日接待青少年

大公报讯 中联办今日再次举办开放日。香港回归21年来,中联办对促进两地交流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在推动两地科教合作方面牵线搭桥,硕果累累。国家最近出台的为香港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提供便利的政策措施,以及在解决国家科研项目资金不能过境香港的问题上,都有中联办的积极推动和参与。青少年是香港的未来,中联办亦一直支持特区政府和香港青少年同心同行,并全力推动香港青少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在内地学习、实习和工作的机遇。

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7月1日在香港主持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时表示,中央有关部门会积极研究出台便利港人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具体措施。此后,一系列便利港人内地发展的举措不断发布,例如港人在内地工作毋须申办就业许可、合资格港人可申请内地居住证等;为了这些惠港举措的实施,中联办做了大量推进工作。

针对香港学者反映最多、最强烈的关於国家科研项目资金不能过境香港的“老大难”问题,中联办深入大学实验室调研,走访院士教授听取意见,多次召开座谈会,鼓励在港两院院士积极向国家和特区政府建言献策。习主席收到24名香港两院院士联名信后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中联办配合国家科技部及中央有关部门落实指示要求,最终解决有关问题,从而推动香港更好地参与国家科技强国建设。

助两地建700多对姊妹校

中联办亦切实履行职责,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例如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在珠海成立,该校为全国首家内地与香港合办的大学。2014年4月,国家教育部亦正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很多香港学生和教师亦愿意到内地参观、交流和学习,中联办亦予以积极推动,协助两地建立“姊妹学校”700多对。

王志民转达习主席对港青关怀

中联办一直关心香港青少年的发展。农历新年时,中联办主任王志民转交习主席给香港“少年警讯”成员的回信,并转达习主席对香港青少年的关心和问候。他叮嘱“少年警讯”成员“不辜负习近平主席的期望,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服务香港、报效祖国”。今年三月两会期间,王志民在北京出席了“国家发展战略与香港青年机遇”座谈会,表达了中联办与香港青少年同心同行的愿望。

高铁便利姊妹学校往来 学界热盼

图:西门英才中学与姊妹学校一同上课

高铁开通将进一步促进姊妹学校交流!随着2004年政府推行姊妹学校计划,中联办穿针引线,香港和内地学校的交流愈趋紧密,参与学校截至今年已近700间。要带着大批学生到访内地的姊妹学校,交通成为不少学校最烦恼的问题。创知中学近年与贵州、浙江的学校结盟,校长黄晶榕坦言,过往主要乘搭飞机往返,但因人数众多,又要预早到机场,花费时间长,学生更要分散。他称,高铁通车后可到达40多个站点,为学校提供既悭钱又安全的交通方式,已计划乘搭,并预期通车后将鼓励更多学校参与计划。\大公报记者 赵凯莹

位於旺角的创知中学(前身为劳工子弟中学)早前与贵州贵阳第十八中学,以及浙江台州椒江第五中学等结为姊妹学校,每年均举办不同的交流活动,两校学生一同上课,又互加微信,建立朋友圈,互相交流、回访、家访,渐渐把文化及人心距离拉近,学生亦颇有得着。

搭机要分开坐管理麻烦

创知中学校长黄晶榕称,两校学生经常到对方学校参观交流,以往以飞机为主要交通工具,却遇到不少麻烦。“我们每次会带20至30个学生出发,但搭飞机要提早到机场办理登机手续,花费的时间其实好长,有时更无法安排座位,要分开坐,管理上较麻烦。”

谈到高铁香港段将於9月23日通车,黄校长坦言非常期待,因为可以为学校提供更悭钱又安全的选择。“其实高铁同飞机的时间不会差太远,仲可以去40几个站点,还可以悭好多钱,加上坐高铁,学生可以有倾有讲,其实交流得更好。”

位於元朗的路德会西门英才中学校长简加言亦有同感,“以往我们搭直通车为主,但上上落落过关,要组织学生有难度;高铁又快、又便宜、又安全,我们绝对会搭。”她透露,学校正研究乘搭高铁到访姊妹学校的可能性,高铁通车后,会先安排教师试搭,再规划路线。

沙田曾璧山中学与内地七间中学结盟,校长何沛胜说,港珠澳大桥及高铁通车后,一定有助姊妹学校的交流活动,尤其是长江以南的中短途姊妹学校交流活动,高铁可能比飞机更方便。

倡设监管制度优化计划

除了交通问题,黄晶榕亦就姊妹校计划提出改善建议,“我发现有些学校申请了钱,办一、两次旅行就算,无一个持续、深入的交流,令计划沦为旅游性质。”他指出,计划是希望内地及香港学校透过互相到对方学校进行观课、家访等活动,从而对两地文化加深认识,而非单向地香港学校去一次内地就完事,他认为政府目前欠缺监管制度,令部分学校申请津贴后,变相去旅行。

黄晶榕又希望政府就计划加强宣传,“好多做得出色的学校可以分享经验,让其他学校参考;尤其一些刚起步的学校,可能不知道要如何开始,令他们却步,成功例子正正是一个鼓励。”

姊妹校获津贴15万 本学年起恒常化

教育局自2004年开始推行姊妹学校计划,为两地学校提供交流平台,透过交流与合作,扩大学校网络,增强了解与沟通,加深认识两地文化,共同提升教育质素。

教育局於2015/16至2017/18学年,推行为期三年的“促进香港与内地姊妹学校交流试办计划”,为与内地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的公营及直资学校,提供财政及专业支援,并由2018/19学年起,将试办计划恒常化,并每年为学校提供15万元津贴。根据局方资料,截至今年三月,已有约640间香港学校透过教育局协调,与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浙江及福建的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

教界倡多组大湾区考察团

在大公报编辑部与中联办教科部联合主办的主题座谈会上,逾20名教育界代表广泛探讨大湾区教育机遇

《大公报》早前与中联办教科部合办“大湾区发展与香港教育机遇”座谈会,多名教育界出席者就提升姊妹学校计划建言献策。他们建议,除了学校相互缔结姊妹校,还可透过让学生入住结对的家庭,将交流拓展至生活层面;亦有中学校长指出,现时政府提供的15万元津贴不足够,认为应为成效显着的学校提供额外拨款,提高学校推动计划的诱因。

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香港直资学校议会主席招祥麒提出,两地姊妹学校交流可以深化,包括扩大合作方式,非单对单,而是三校、四校联盟。

仁济医院王华湘中学校长、香港教师会常务理事邱少雄认为,现时政府提供每年15万元的津贴并不足够,希望政府能为成效较好的学校,提供额外拨款,让学校积极参与并推动计划。

香港学生辅助会小学副校长、香港副校长会主席李嘉涛提出,恰逢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可研究组织师生到大湾区考察,令学校活动范围不局限於两地姊妹学校内。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