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山竹”袭港后修葺进展缓慢 历史建筑马鞍山天主堂恐倒塌

2018-09-29 03:16: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天主堂近五成屋顶石棉瓦片被“山竹”吹走

大公报讯 (记者 李小榣)超强台风“山竹”袭港,亦揭露政府保育工作力度严重不足。两年前被古物谘询委员会评为二级历史建筑的马鞍山天主堂(圣若瑟堂)建筑群,焦点建筑天主堂的石棉瓦屋顶,风灾后满目疮痍。环保署在外围张贴“石棉物料”的警告,令村民更感不安。大公报记者日前利用航拍,清楚揭示教堂近五成屋顶石棉瓦片被“山竹”吹走,部分碎片散在教堂地上。关注团体批评政府迟迟不肯修葺,任由教堂风吹雨打,恐致倒塌危机。

“原来吹冧咗嘅天主堂屋顶,系用‘石棉瓦’搭成!听讲长期吸入对肺唔好,当局会点处理?”位於马鞍山山顶天主堂,近日成为村内热话。

玻璃石屎满地 外墙现裂纹

不少村民指天主堂受台风“山竹”洗礼后,多处地方损毁。惟教堂及建筑群已被两层铁丝网围封,只能从楼梯入口的铁闸位置望过去,窥探部分由石棉瓦搭建的屋顶,出现倒冧“通窿”情况,但未知道严重程度。而环保署於九月二十日,在铁闸门外多处张贴警告,写了“石棉物料、切勿滋扰”字眼,更加吓坏村民,担心石棉暴露在空气中会对健康构成风险。

为解开疑团,记者利用航拍机,在该教堂上空盘旋拍摄,发现铁闸门右手边的教堂屋顶部损毁严重,占整座教堂屋顶近五成面积,多条木条不堪强风折腾,散落在教堂地上。

此外,记者从读者提供的最新教堂内貌相片,看到被吹走瓦片的教堂屋顶,露出长长的支撑横木骨架,四周生锈的窗框更已耐不住摧残,玻璃碎裂四散,连墙壁亦有多条裂纹,教堂内充斥破烂木条、石屎、瓦片及碎片,唯一不倒下的,是一座残旧的钢琴。

香港注册专业土木及结构工程师彭振声认为,屋顶缺少瓦片不会影响结构,也不会有即时倒塌危机,惟失去屋顶的建筑物如“废物”,面对风吹雨打,木条容易湿透滋生虫蚁,故要尽快修葺。

马鞍山民康促进会总干事杨祥利指出,古物谘询委员会在两年前把马鞍山矿场五个建筑,分别评为二级及三级历史建筑;其中马鞍山天主堂(圣若瑟堂)建筑群列为二级历史建筑,但政府的保育工作乏善足陈,促请当局尽快修葺;否则,建筑物可能抵受不了日后持续大风雨的吹袭,有机会倒塌。

地政处:正跟进屋顶维修

发展局发言人指出,古物古蹟办事处於九月十九日得悉该教堂屋顶被强台风“山竹”破坏,翌日派员现场视察;而沙田地政处正与相关部门跟进教堂屋顶维修事宜,古蹟办会继续从文物保育角度,向沙田地政处提供技术意见。另外,环保署发言人称,在教堂门外张贴的警告字句,是提醒公众人士不应扰动上址有石棉物料。署方因应地政总署要求,於九月二十一日委讬注册石棉承办商,协助清理教堂地上的石棉碎屑。

见证本地矿业光辉历史

天主堂(即圣若瑟堂)建筑群,属於马鞍山矿洞附近一带的古旧建筑群,部分已有逾60年历史,记载了香港曾经拥有过的矿业光辉历史,极具历史价值。

建筑群中的主角,就是马鞍山矿场。矿场1906年起开始营业,到二次大战时,不少内地人逃难至香港,於马鞍山当矿工及定居。

战后初期是开采黄金时期,当时那里约有五千人居住。而天主教及基督教则於50年代开始,为矿工及其家属提供物质及心灵上的支援,又为矿工子女提供免费教育,两个宗教团体,分别兴建了天主堂及恩光堂,又建学校及诊所。惟到70年代中期,全球钢铁需求下降,矿场於1976年停业。很多矿工家庭搬走,到其他地方寻找工作。人去楼空后,天主堂亦告荒废,恩光堂则获民间自资活化。

到2016年3月,古物谘询委员会将马鞍山铁矿场相关的五项历史建筑评级,把马鞍山矿场240ML矿洞外墙及110ML矿洞外墙、天主堂建筑群评为二级历史建筑。

而马鞍山矿场选矿厂、马鞍山矿场矿务居地构筑物及恩光堂,则评为三级历史建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