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施政报告增土地供应是重中之重 “明日大屿”填人工岛纾解房困

2018-10-10 03:16:18大公报 作者:曾敏捷、何嘉骏、郭咏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现届政府第二份施政报告今日出炉,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预告,会提出约250项新措施,涵盖房屋土地、医疗、福利等多项民生政策。综合各方消息,增加土地及房屋供应继续是“重中之重”,瞩目新猷包括提出在东大屿填海造地的“明日大屿”计划,及早起动填海造地研究,满足本港长远土地发展需要。政府并会致力增加过渡性房屋供应,研究工厦免补地价整幢改装为过渡性房屋等。

房委会昨日更新未来五年公营房屋计划,2022/23年度的公营房屋兴建,降至只有1.44万个单位,跌破近年新低,包括1.29万个出租公屋与绿置居单位,1500个居屋单位。林郑月娥昨日出席行政会议前透露,房屋土地供应、医疗、教育及福利都是施政报告谘询期间最多人关注的议题,她希望在施政报告中回应社会的关注。

消息透露,新一份施政报告会交代本港长远土地供应蓝图,其中最瞩目的新猷是提出“明日大屿”计划,建议在大屿山与港岛之间填出人工岛,规模媲美当年的玫瑰园计划,料成为长远土地供应新来源,构思中更会有大型跨海基建配合。林郑月娥早前曾指出,增加香港土地供应,在维港外填海似乎是无可避免;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提交的初步观察则指出,不少支持填海的市民支持“东大屿都会”。

料向房协拨地建资助屋

由于填海造地需时,施政报告预料同时会提交如何加快棕地发展,及提出公私营合作发展新界农地等方案,亦会交代如何增加过渡性房屋,解燃眉之急。据了解,政府建议容许工厦免补地价整幢改装为过渡性房屋,给正轮候公屋的合资格者入住。此外,市建局会接手重建公务员合作社楼宇,推出先导计划,研究重建合作社楼宇作私楼及资助房屋;房协则研究容许年纪较大、单位又未补价的“资助出售房屋”单位业主,在未补价市场用“大屋换细屋”。

消息又指,施政报告会交代九幅位于启德及安达臣道改为兴建公营房屋用地的发展,政府可能会向房协拨出超过一幅用地,兴建安置屋邨及资助房屋。政府另会拨出约20亿元,由市建局统筹升降机优化工程资助计划。

产假拟由10周增至14周

医疗及劳福亦是施政报告重点。据了解,政府会交代兴建将军澳中医医院的落实安排,同时承诺增加基层医疗资源,包括在18区设立地区康健中心;劳工福利方面,施政报告料会交代取消强积金对冲的最终方案,并提出将产假由现时的10周增至14周等。

教育方面,施政报告料宣布增拨资源推行“一校一行政人员”,较大动作是2019年新学年起,落实中小学教师全面学位化,学校可以视乎校本情况,最迟2020至2021学年实施。

林郑月娥今日上午11时到立法会宣布施政报告;下午2时15分召开记者会回答传媒提问,晚上出席电视联合制作的《施政论坛》,进一步阐述施政报告内容。她明日会到立法会出席答问大会,回应议员就施政报告的质询。

封面续用蓝色 字数多两成

特首林郑月娥昨日出席行政会议前,展示新一份施政报告封面,颜色、大小、铺排都与去年首份施政报告极相似。她称沿用一样颜色,因为sky blue(天蓝色)是她竞选特首时用的颜色,也是她锺爱的颜色。她今日到立法会宣读施政报告,将与去年一样不会逐字读出,而是发表讲话,重点讲述社会特别关注的措施,预料一小时内完成发言,而记者会预留1.5小时,让传媒尽情发问。

她称,今年施政报告谘询收到12800份意见书,是以往的数倍,可能因今年用了创新方法与社会互动,包括Facebook和Instagram专页,录制短片和fb直播等,其中三分一意见关于土地房屋,17%关注医疗,教育和福利则各占8%。

林郑月娥预告今年施政报告字数较去年多20%。若以去年施政报告全文约4.9万字计算,新一份报告将长逾5.8万字。

去年78项措施已落实

图:林郑月娥今年三月探访肌萎症患者\资料图片

特首林郑月娥昨早交代去年施政报告的成绩表,指250项措施中,78项已落实。她整合10项去年“以人为本”措施进度,包括援助罕见病患者方面,现已有六名脊髓肌肉萎缩症(SMA)患者或药厂免费提供用药计划,另有三位接受了医管局临床评估,稍后开始用药;这种新药亦已获卫生署批准注册,林郑月娥承诺,在药厂免费用药计划取消后,政府会落实用药计划,以关爱基金资助,做到“无缝对接”。

脊髓肌萎症病人免费获新药

政府早前与药厂达成协议,为本港SMA病人提供免费用药计划。林郑月娥昨早出席行政会议前表示,SMA新药在特快情况下获卫生署注册,可由政府医管局提供,药厂本来要撤回免费用药计划,仍愿意为现时几位病人用药至今年年底,配合政府落实用药计划,希望做到无缝对接。

政府今日会推出施政纲领小册子,交代去年250项措施进展,林郑月娥形容,推行进度良好,又特别提早一日在网上公布去年十项“以人为本”措施的进度概览,包括今个学年起,每年拨款3.7亿元,落实公营学校空调津贴,亦正为百多间学校加装冷气;天水围和东涌市中心街市已完成选址研究;优化“在职家庭津贴”推行首六个月已收到4.5万个申请等。

市民心声

关注医疗 麦小姐(29岁,银行业)

政府应多投放资源在医疗。我妈妈正在轮候公立医院的妇科和骨科,足足要等一年,政府应考虑多放资源增聘医疗人手。

发展中医 李先生(40岁,会计业)

政府可积极发展中医业,因它在香港担任重要的角色。现时香港中医科生如果要实习,都必须到内地,这是不健康的情况。

应对贸战 廖先生(45岁,保险业)

希望政府公布应对贸易战措施,因有香港企业已面临裁员风险。希望政府放宽信贷保险给中小企。

最想派钱 陈先生(30岁,金融业)

政府派钱给市民最实际!我最关注医疗,因为健康是市民最切身的利益,应该多起医院,聘用更多医护人手。

支持填海 陈先生(34岁,工程师)

希望房贷利息不要那么高。我支持填海增加土地供应,用全新的土地来发展,较用原已发展的土地再规划,成本更低。

增加居屋 张小姐(24岁,金融业)

我支持填海但不支持在大屿山建人工岛,因费用高,另外岛上房屋易受台风影响,居住不安全。亦希望政府提供更多居屋。

施政报告料将提全面禁电子烟

图:大公报早前专题报道,揭露电子烟冇王管

记者朱乐怡报道:医学界和教育界连番要求政府全面禁止电子烟及加热烟相关产品,消息指,施政报告将提出全面禁止电子烟,包括禁止入口及销售,但不会明文禁止吸食。据悉,政府认为暂时难以全面禁止传统烟,若全面禁售新兴电子烟,可阻止吸烟人口进一步扩大。医学界表示欢迎,希望尽快立法。烟草事务协会则认为措施会令黑市售卖泛滥。

政府今年中向立法会提交建议,立法“规管”电子烟,推翻了吸烟与健康委员会“全面禁售”的建议,被批评为变相合法化,是一大倒退。医学界和教育界忧虑“闸门”一开,普及化后便难以“落闸”,亦可能成为未成年人士吸传统烟的踏脚石。大公报早前专题报道,电子烟“无王管”,年轻人更期待合法化将来周围都有得买。食卫局当时表示会视乎最新证据,不排除将规管升级。

业界忧黑市泛滥

有份反对电子烟合法化的心脏专科学院义务司库梁达智向大公报记者表示,政府在禁烟方面没退步是好事。

他称有关电子烟危害的报告,正陆续出炉,包括美国《预防心脏病期刊》今年发表报告指,吸食电子烟增加心脏病发风险近两倍,希望下一步禁售传统烟草。医学会会长何仲平关注措施如何执行,认为愈快实施愈好。

烟草事务协会主席胡易梅则对政府禁止电子烟的消息表示“几惊讶”,认为政府提出正式立法建议时,应参考各新型产品特点,采取科学客观的态度监管,而非盲目禁止。协会又认为,全面禁止只会令黑市泛滥,无助保护18岁以下青少年,政府应提升电子烟及新型产品的质量或成分监管。至于会否有下一步行动,协会要视乎政府具体建议。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