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大屿填海 有助解决社会问题

2018-10-12 03:16: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明日大屿愿景”计劃

  香港地少人多,楼价一直高企,令不少青年人难以“上车”,这现象甚至衍生出其他社会问题。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到计劃投入5000亿元进行“明日大屿愿景”计劃,兴建东大屿山填海造岛工程,拟容纳110万人居住。若能及早推行“明日大屿愿景”计劃,将为解决香港的一些社会问题带来希望。

  回归后,多届行政长官都曾就拓地建屋推出不少政策,如“八万五”及限购“辣招”等,目的是希望通过政策,让不同阶层人士可按家庭或个人收入,选择一个最为适切的居住环境。可是,政策往往受不同时期的社会气氛、经济环境或政治影响,而未能发挥至最理想的状态,故曾有论述表示,谁能解决房屋问题,谁就得民心。

  林郑月娥前日提出的“明日大屿愿景”计劃,拟兴建26万至40万个住宅单位,约供应70万至110万人口居住,当中有七成是公营房屋。在发展的同时,“明日大屿愿景”计劃亦将贯彻“先保育、后发展”的方针,并成立10亿元“大屿山保育基金”,在发展与保育两者间取得平衡。

  支持造地建公营房屋

  香港需要解决的问题多不胜数,房屋问题乃每届政府均需正视和面对的“老大难”课题。笔者作为社工,与基层巿民经常在细数生活事宜之时,常常就“上楼问题”讨论得面红耳赤,在申请公屋的过程中,所面对的“等待”心情甚为複杂,而生活上的困境亦难以解决。

  故此,每当政府或民间关注公屋上楼的团体,宣布轮候公屋上楼时间一再拖长时,不少已申请并获编配号码的家庭,心情便变得更加沉重,要面对漫长的“上楼”计劃。在单从加快上楼的角度来看,笔者期望政府能排除万难,游说各方支持及立法会拨款,让公营房屋的供应充裕。

  然而,每次有重大城巿发展和建设,总会引起正反两面思考和意见,政府须求同存异,为香港的建设工程和发展项目果断拍板。香港现时一地难求,要觅地兴建大型公营房屋,往往遭到不同持份者的阻力,若要在巿区新发展公营房屋更是难上加难。过去,政府为了能及时提供公屋单位,就算是只能兴建单幢或两至三幢的空间,都会以满足巿民需求而发展公屋项目,原因是在现有的土地空间而言,难以再有类似水泉澳、启晴和德朗、苏屋邨的大型公屋区。

  申请至“上楼”等逾五年

  按照立法会文件,在未来五年将有合共73300个单位落成,但这仍未满足现存申请家庭的急切需求,从申请到“上楼”往往要等超过五年之多。能及早推行“明日大屿愿景”计劃,将为香港的一些社会问题带来转机,如纾解公营及私营房屋供应问题、兴建新巿镇带动的各种机遇、促进基建及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等。

  笔者是在大埔长大的80后,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巿镇还有沙田、粉岭、上水、屯门等,在那个时候,居者有其屋计劃亦刚起步不久,巿民买楼能够有较多元化的选择,“赚钱买砖头”的传统华人社会思想,亦可以在当年实现,香港有新区发展,巿民才能有这种种的机会。

  城巿规劃需政府主导

  城巿发展带来好处,但政府有责任确保城巿是有效运作,不会製造新的社会问题。新巿镇的发展,除了政府经已预算的“大屿山保育基金”作环境保护外,还需要考虑移居人口的适应生活需求、人口流动所带来的交通网络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配套、就业供求、社区经济生态等项目。

  后来的新市镇天水围,因未有足够基本社会配套,政府及后须增加补救性的社会服务和措施。在天水围,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