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明日大屿”填海计划:港特首就坊间舆论做出澄清

2018-10-17 03:16:24大公报 作者:朱晋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出席行政会议前会见传媒,主动就坊间对“明日大屿”填海计划的误解进行澄清。她强调,“明日大屿”在规划研究、工程及拨款,都会完全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开支是特区政府和香港可负担的,亦会兼顾环境保护需要,如果今日不踏出一步,过几年便会出现土地不足的困局。
 
林郑就五点作出澄清,第一“明日大屿”是跨越二、三十年的愿景,目标是为香港提供土地,特别是市民可负担的公营房屋。她强调,因造地过程冗长,需马上展开。

第二点,她提出,“明日大屿”是为了避免香港重蹈覆辙,再次陷於土地缺乏的困局。
 
林郑说,第三“明日大屿”由愿景到落实,需时研究确定细节,分阶段推行,按发展局建议,会先做第一期交椅洲1000公顷研究,才决定最终规模。

第四点,林郑强调,“明日大屿”会按既定程序进行,定让公众充分参与,才能争取立法会批准。

第五点,而政府公共财政的承担亦会在这个过程中严格审核,不会在不能负担的时候都把工程“上马”。现时政府每年有1000亿开支是用於基建,但这些是非经常性开支,当一批基建完成,便会腾出空间吸纳另一批,所以是一个非常审慎的工作,大家不需要担心。
 
陈帆:耗尽储备是阴谋论
 
对於坊间批评填海破坏环境,林郑重申,“明日大屿”从构想阶段已经充分兼顾环境保护需要,以及交通运输配套,因其目的是为香港建设一个宜居城市。被问到早前有超过五千人游行反对填海,林郑称会继续听市民意见。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昨出席电台节目时说,坊间部分对填海计划的批评不尽不实,如耗尽储备,甚至有阴谋论,讨论态度不太值得恭维,他认为应该要理性讨论。

规划师赞“明日大屿”富远见
 
填海造地是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之一,港岛和九龙之外,新界不少市镇亦是填海而来。香港城市设计学会理事谭宝尧1973年加入政府,参与香港规划,至2010年退休,多年来有份参与建设香港,包括现时住着21.3万人的马鞍山等地区,他昨日专程到新界东的马鞍山接受大公报专访,表示该区不少地方,都是填海得来。谭宝尧称赞施政报告提出的“明日大屿愿景”有远见;又认为随着高铁、港珠澳大桥、西九龙文化区等逐步落成,再过几年香港就缺乏大型基建,人工岛工程建议恰逢其时。
 
另一位资深规划师陈剑安则有份规划中环至湾仔的填海地用途,他表示,港岛由电车路对出一条街,全部填海得来,若只抱着负面的旧思维,社会发展停滞不前,“香港就不是今日的香港!”/大公报记者赖振雄
 
本身是规划师的谭宝尧忆述,1970年代初期,沙田只是一个约有三万人居住的乡镇,1973年展开“新市镇发展计划”,沙田是第一代新市镇之一;至1980年代,建议在马鞍山填海,作为新市镇延伸。翻查资料,整个沙田新市镇包括马鞍山,现时总发展面积约为3590公顷,总人口约66万,马鞍山约21.3万,即接近沙田总人口三分之一。
 
支持分阶段发展
 
远眺对岸的香港科学园,谭宝尧称,当年科学园只是一个概念,此后发展成为“科学走廊”,如今成为香港科技发展的摇篮。他认为,马鞍山的规划是混合不同阶层,有公屋、居屋、私楼、豪宅,加上海滨长廊和公园,规划得宜。谭宝尧称赞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提出“明日大屿愿景”计划有远见,形容是“好嘢嚟”(好东西),填海1700公顷,也可以分阶段发展。对於现时面对的阻力,他叹道:“现在叫你跟市民谈概念,又要花钱发展,自然遇到反对,但城市规划必须有远景,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他强调,填海对香港经济民生都是长线投资,以1700公顷人工岛计算,可建26至40万个单位,供70至110万人居住,当中七成属公屋,“可以帮到很多市民上楼”。随着高铁、港珠澳大桥、西九龙文化区等逐步落成,再过几年香港就缺乏大型基建,人工岛工程建议刚好,也不会刺激建筑费,或令建筑工人“一时饱死,一时饿死”,维持香港一定的基建投资。
 
金钟湾仔填出繁荣
 
资深规划师陈剑安,则有份规划中环至湾仔的填海地用途,他亦是十多年前的共建维港委员会成员(现时海滨事务委员会的前身)。他表示,香港岛由电车路对出一条街,全部填海得来,“上世纪六十年代金钟的‘大佛口’军器厂街、皇后大道东与轩尼诗道的三岔位一带,对出全部是海,现时位於湾仔告士打道的六国酒店,也在填海土地上,若只抱着填海是负面的旧思维,社会发展停滞,香港就不是今日的香港!”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