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桥塔藏乾坤 “打卡”潮遊两皆宜

2018-10-22 03:16: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行东澳古道可远眺港珠澳大桥 网上图片

  港珠澳大桥后日早上九时正式通车,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上月率先亲身体验“一桥通三地”的便捷,近观远眺俱气势磅礴。大桥不但建筑宏伟,细节甚为讲究和以人为本,标志性的青州航道桥塔内有乾坤。短短半小时车程,驶经主桥、穿过海底隧道后到达东人工岛,可以“打卡”,看桥、看海、看日落,看飞机,势成为未来三地市民和旅客的新景点。

  大公报记者 陈卓康(文、部分图片)

  大桥将改写香港经水路往珠海和澳门的历史。大文集团记者上月获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安排,亲试在珠海市午膳后出发,不消15分鐘便登上珠澳口岸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设有一个车辆收费广场,位於珠澳口岸与主桥之间。收费亭只接受电子支付和人民币现金缴付过桥费,不接受港元和澳门元现金。

  运作以人为本

  记者刁钻询问,如果手机没电、随身没带人民币,怎麼办?收费站负责人王鹏答,首先不鼓励这种情况,职员会要求司机尝试各种可行支付方式,尽量现场解决;不过最终也可酌情处理,先抄下车牌号码,签个字放行,事后再补交。王鹏的答案,体现了大桥运作以人为本、设想周到的管理哲学。

  旅遊巴继续上坡,约20分鐘便驶到青州航道桥,桥顶有象征三地相连的“中国结”。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管理部部长李江介绍,三处航道桥共九座桥塔,内部设有升降机直通塔尖,方便工人检查维修。他强调“保湿”至重要,樑内装设138台抽湿机,24小时监察,维持湿度在50%。

  通过“山竹”考验

  访问当日,正值超强颱风“山竹”吹袭后一星期,大桥顺利通过了大自然的“验收”。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表示,扭工字块人工岛及隧道设计已考虑到“两个300年一遇”的浪高和水位,防护墙足以抵挡十米巨浪;山竹吹袭期间,海底隧道内的抽水系统运作正常。

  大桥管理局官员透露,东岛计劃开发为旅遊点,旅客可在岛上稍事休息,幸运时还可见到国宝中华白海豚。人工岛与香港国际机场跑道末端隔岸相对,飞机每隔数分鐘从头上掠过,令记者想起在九龙城生活的童年回忆,二十多年前,降落启德机场的飞机抬头可见的画面,又再次在脑海浮现,在耳际回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