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享年94岁 与《大公报》渊源深厚

2018-10-30 19:25:00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金庸/资料图片

据港媒报道,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10月30日于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94岁。

金庸在1924年3月10日浙江省海宁县出生,1940年代后期移居香港,曾经创作《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家传户晓的小说,华人读者遍布全球。

金庸生前曾在香港《大公报》工作过,之后又一手创立《明报》,在传媒业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林郑月娥悼念金庸

正在日本访问的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10月30日)对著名作家、资深报人查良镛教授(笔名金庸)辞世表示深切哀悼。林郑对查良镛教授的辞世深感哀痛,谨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向查良镛教授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林郑月娥表示:“查教授学识渊博,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其作品承袭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糅合历史与文化,脍炙人口,深受世界各地华人喜爱,其著作更多次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等,对传承中华文化有莫大贡献。”

“查教授亦为报业泰斗,从事新闻工作数十年,早年创办《明报》,亦撰写社评,为社会建言,深得业界敬重。”

“查教授曾担任多项公职,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以及基本法谘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等。他2000年获颁大紫荆勋章,以表彰他在中国文学和新闻工作方面的成就超卓,以及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贡献。”

金庸曾在《大公报》任职 在香港创办《明报》

金庸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7年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 。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据了解,金庸1985年起,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系徐志摩表弟

金庸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后与古龙、梁羽生合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剑客”。亦是已故知名诗人徐志摩之表弟。

据悉,当年金庸与梁羽生订下武侠小说之约时,曾想过笔名的问题。后来决定把自己名字的“镛”字一分为二(金庸于2007年出版的《金庸散文》中亦有提到),成为“金庸”。这就成为了他的笔名。他还有“查理”、“姚馥兰”、“乐宜”和“林欢”等笔名 。

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原来是这样发表的:

应征《大公报》翻译脱颖而出

查良镛是1947年10月进入《大公报》上海馆担任翻译工作的。

当时,由于工作需要,《大公报》上海馆决定公开招聘三名翻译。广告一出,应征者高达109人,年轻最高者60余岁,最小者23岁,资历有大学教授、银行职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还有知名作家并附有出版作品。《大公报》上海馆在应征者中择其优秀者10人参加笔试,试题由当时精通英、日、俄文的《大公报》翻译主任杨历樵拟定,并由其阅卷和评分。当日试题是:电报一份,社论一篇,译成中文。查良镛仅用65分钟就第一个交卷,随后立即进行口试。由于查良镛笔试、口试成绩优秀,不久被《大公报》录取,并列为录取者榜首。

图:香港《大公报》篮球队人员合影,后排左二为金庸(资料图)

1948年3月5日,《大公报》香港版复刊。由于缺人手,急需一名翻译,《大公报》上海馆原定派另一位翻译前往。查良镛清楚地记得,这位翻译姓李,是与自己一同参加公开招聘而进入《大公报》上海馆的。由于这位李姓翻译刚刚新婚,报馆征得查良镛意见后,暂派查良镛前往香港馆工作。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半个多世纪就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就是这一次工作变迁,这一个偶然的机缘,令查良镛与香港结下了不解之缘。

事后回过头来看,查良镛不禁感叹命运的神奇,他说:“就差这么一点,可能就来不了香港,人生的命运可能就会完全不同。”

查良镛任职《大公报》香港馆,先后做过记者、翻译和编辑,《大公报》创办《新晚报》后,查良镛又任《新晚报》的副刊编辑。

1953年,两位著名拳师太极拳掌门吴公仪与白鹤拳师父陈克夫大师打擂比武,由于香港法律禁止武师之间决斗,遂移师澳门举行。想不到香港竟有数万人乘船过海,日夜观战,盛况空前。香港各报都予以大版报道,风行一时。

《新晚报》由此获得启发,便在副刊上试辟武侠小说连载专栏,约请能编能写的副刊编辑陈文统、查良镛出阵,陈文统以笔名梁羽生写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查良镛以笔名金庸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结果一炮打响,《新晚报》一时间洛阳纸贵,销路倍增,梁羽生、金庸亦因此声名大噪。

图:梁羽生(右)和金庸(左)开启一代武侠新风之后,1966年,香港《海光文艺》上发表过一篇署名佟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文中云:“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资料图)

连载小说“三剑侠”轮流执笔

当时《大公报》编辑部主任陈凡也不禁技痒,以“百剑堂主”的笔名在《大公报》副刊上写起了武侠小说,并于1956年10月与梁羽生、金庸在《大公报》联合撰写《三剑楼随笔》专栏,他们三人又称为“三剑侠”。

图:《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首次刊载于《大公报》(资料图)

《新晚报》开香港报纸刊载新派武侠小说风气之先,查良镛亦由此走上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创作之路。迄今为止他已写了15部长篇小说。

查良镛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离开《大公报》。对于他来说,1948年来香港工作、1953年开始写作新派武侠小说,这两次人生的重大契机,都发生在《大公报》。

金庸先生2009年重返《大公报》参观,题词“评论自由 事实神圣”

金庸先生于2009年重返《大公报》参观。此为先生题词(大公报资料照片)

2009年4月下旬,金庸相隔52年重回《大公报》,他参观了编辑部、电脑部,并与报社负责人及年轻记者、编辑进行了座谈。金庸亲切地与报社的“金庸迷”签名、合照,勉励新人,还应邀即席挥毫,提笔写下“评论自由 事实神圣”,并在下款写上“敬赠旧主人大公报”。

金庸语重心长地说:“我在大公报,贡献过自己的青春岁月和聪明才智,今天回头来看,我可以觉得今生无愧。”

【视频】金庸去世 | 斯人已逝 经典永存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