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桂花鱼变身黄花鱼 谁之过?\蔡树文

2018-11-06 03:16: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前日,在第一届“本地有机水产节”记者会上,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有机资源中心公布的港人有机水产消费行为的结果时,某些小节让人摸不着头脑。

  主办机构专门将港人经常食用,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红色─避免”类别三种海鱼:黄花鱼、黄立鲳、红衫鱼,以实物向传媒展示,旁边还有名牌显示鱼的品种。

  然而,斗大的字写着“黄花鱼”的名牌旁边,竟然不是黄花鱼,而是被称为淡水石斑的桂花鱼(又称:桂鱼),如此张冠李戴竟出现在一个严谨的学术调查发布会上,让人汗颜。

  做研究的人不懂吗?似乎不是。也许是主办机构可能不懂、误认,或摆放错误,但作为现场採访的传媒人,理应有一般常识分辨黄花鱼和桂花鱼。事实是,误将桂花作黄花的图片,一路“过关斩将”来到编辑手上。

  其实,研究报告声称港人经常进食的三种被滥捕鱼当中,黄花鱼及黄立鲳(黄蜡䲝)已经有大面积网箱养殖,市场上出售的黄花鱼和黄立鲳大部分来自沿海网箱,这是否等於野生?研究报告没有解释。

  现实是,野生黄花鱼只有富人才能食得起,早前有报道引述渔民表示,一条重两斤的野生黄花,卖了4800元,比老鼠斑和三刀都贵。市场上大量供应重一斤左右的黄花鱼只售20至30元,鱼贩会贱卖贵价鱼吗?

  学术研究必须严谨,记者更须要成为“杂家”,否则,只会传递错误信息,误导读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