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稳赚数千亿 38学者联署支持“明日大屿”是最好的投资

2018-11-07 03:17:48大公报 作者:曾敏捷、赖振雄、文轩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立法会今日起一连三日辩论施政报告致谢议案。38位来自本港八间大专院校的经济学者,昨日联署齐撑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提出的“明日大屿”愿景计划,力陈五大理据,证明填海造地不但可负担,更是“上佳的投资”。学者估算,计划涉及卖地收入达8400亿元,足以收回发展成本,更可满足住屋、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用地需求。参与联署的学者强调,人才和土地对香港发展必不可少,“填海造地不只是为解决眼前的住屋问题,更是为香港未来、为香港青年向上流”。

“明日大屿”愿景引发不少讨论,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王于渐、岭南大学校长郑国汉、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系副教授麦萃才、科技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雷鼎鸣、政府前经济顾问郭国全等38位学者联署指出,社会就“明日大屿”的议论,不少是立场先行及情绪化的口号,甚至流于煽动民情的民粹政治操作,作为经济学者不得不站出来,用专业知识说明“明日大屿”不但是可负担的方案,更加是上佳的社会投资。

创职34万税收可观

学者联署提出五大理据,力证“明日大屿”物有所值。学者估算,整个计划涉及卖地收入达8400亿元,扣除初步估算的五、六千亿发展成本,卖地不但可以收回发展成本,更有盈余二、三千亿,若计及计划新增34万个职位衍生的税收及经济收益,“财政收入肯定十分可观”。

根据政府最新计划,首阶段交椅洲填海1000公顷,可提供4000万平方呎商业楼面,等同中环八成面积;计划最多可提供40万个住宅单位,公私营房屋七比三,即28万个公营单位、12万个私楼单位。

政府财力绰绰有余

联署又提到,填海成本较收回新界棕地或农地的低,而人工岛邻近港岛及大屿山,交通基建效益高,亦较容易按环保、低碳和智慧城市的标准整全规划,可为社会带来多方面效益,例如提供社区设施用地、减轻三条过海隧道负荷,以及疏导新界西交通等。

联署强调,填海工程费可摊分二、三十年进行,以特区政府的财力,应付计划“绰绰有余”,就算出现一定超支,也有足够安全空间,保持香港公共财政的稳健,综合各项考虑,“明日大屿”是上佳选择。

“填海是无可避免、必不可少”,参与联署的中文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宋恩荣称,“填海造地不只是为解决眼前的住屋问题,更是为香港未来、为香港青年向上流”。他举例,政府鼓励多元经济发展、鼓励年轻人创业,他反问:“中环商厦月租200元一平方呎,年轻人如何创业?”

发展也可有利环保

另一参与联署的珠海学院商学院院长何泺生认为,反对“明日大屿”以青年人占多,原因跟他们被人灌输负面信息有关。与收回棕地等零碎土地发展比较,填海更有利规划及发展,可以为青年人带来更多机会。至于有质疑填海影响生态,他认为发展对环境保护不一定只是“失”,也有“得”,他举例,以往工业发展产生不少二氧化硫,造成污染,渐渐有了经济基础就改用低硫煤,甚至有条件去开发可再生能源。

行政会议成员、资深大律师汤家骅昨在Facebook转贴有关新闻,他称认同学者的说法,“事实便是事实,口号政治始终改变不了事实。”又提到填海可大幅改善港人平均居住空间和生活质素,“这些愿景目标,而非不断争拗内耗,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

王于渐:时间是金钱填海最化算

土地开发需考虑“成本”与“效益”,但一般人只着眼于帐面价,未有考虑“时间”。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及黄干亨黄英豪政治经济学教授王于渐(图)表示,“时间就是金钱”,发展现有用地涉及收回及赔偿,除收地成本高、可能引发激烈抗争,而且往往需时较长,“假设100公顷土地,由讨论赔偿、迁移、收回,随时需要10年,换算每年才增加10公顷土地,将时间转化为‘成本’与‘效益’,收地并不化算。”

王于渐强调,“明日大屿”造地,不涉及跟收购者商讨赔偿及迁移,虽然也要规划,但时间较少;效益方面,收地太零碎,若在新界偏远地区,例如洪水桥,增加的土地少,又要解决交通问题,相反在东大屿建人工岛,土地是一整块,效益更大。

麦萃才:储备变土地 收益更丰盛

“财政储备不见了?这是错误的逻辑思维。”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系副教授麦萃才(图)表示,会计学上财政储备是流动资产,“明日大屿”填海造地,只是将资产类型转移,不是消失,增加土地储备,日后透过卖地,带来更大收益和社会效益。

麦强调,香港楼价高企,土地不足,必须多管齐下增加土地,“现在不应争议应否填海,就像一班人很肚饿,不应该还在争论吃粉面还是汉堡包!”

对于有批评填海“倒钱入咸水海”,麦反驳有关说法犯了逻辑错误,填海后土地是资产,并没消失,政府可透过规划发展,提供住宅、社区设施等,“卖地收入固然可观,用来兴建公屋亦是造福香港市民。”

刘佩琼:缺地碍发展 租贵难吸才

原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原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图)表示,沿海地区的发展靠填海,这是一般做法,香港要增加土地供应,需从短、中、长三方面同时做工夫,如今短期要发展棕地及郊野公园都非易事,相比之下,中长期发展填海不仅潜力巨大,而且阻力较小,联署学者从经济学角度亦说明了可行性,反问为何不愿一试。

刘佩琼认为,土地问题严重窒碍香港发展,例如香港租金贵,令外地人才却步,“无人才又何来竞争力?香港创科又如何发展得起来?”

她续说:“或许很多人不知道,香港的商用楼宇比私人住宅更加短缺,如果土地问题不解决,始终会成为香港发展的阻碍。”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